2020-08-10

讓無聲發聲!#BlackLivesMatter


文/林彥良

  今年很榮幸再度受邀擔任《台北電影節》會外賽行銷獎評審,開幕片《無聲》透過啟聰校園的性侵及性騷擾事件,探討社會上弱勢族群如聾人受到的無聲歧視與不平等對待,片中有很多看了令人久久揮之不去,震撼不已的畫面,一想到這竟是真實故事改編,就更令人感到心酸,這是導演柯貞年繼當年創下收視佳績並一舉奪下電視金鐘獎最佳戲劇節目獎的《天黑請閉眼》後,首次執導的劇情長片,出色的敘事及絲絲入扣的劇情,再加上重要的議題,讓《無聲》這部電影獲選為《台北電影節》開幕片!身兼編劇的導演,在映後的觀眾問答中表示,自己在創作劇本的過程中參考了許多的田野調查,以小心謹慎的態度去檢視自己是否在無意識的情況下,植入了偏見,因為她不希望這麼重要的議題,在電影上映後,被聚焦的討論變成是聽人(相較於聾人而言)「自以為」式地伸張正義,這也讓我身為行銷人反思,在行銷活動中不斷追求商業利益最大化的過程當中,如果碰觸到的是較為敏感的產品或題材時,我們應該抱持的是什麼樣正確的心態?如果我是這部片的行銷團隊一份子,我要怎麼做才不會是在消費弱勢呢?

  美國這陣子因為社會運動風起雲湧, 非裔美國人喬治佛洛依德(George Floyd) 遭白人警察執法過當致死的事件,再加上當局者帶煽動性的發言,再度挑起全美種族之間的敏感神經,各州甚至開始有人濫用民氣,發生各種掠奪、放火的情事,這也迫使政府不得不開始實施部分宵禁,事情發展至此,讓「自以為」是局外人的我們看不清,為什麼種族歧視問題在美國過了幾百年依舊沒有消失呢?我想,問題的關鍵就在這些「自以為」吧!

  大三時就讀英語系的我們,挑戰了美國著名的舞台劇《太陽下的葡萄乾》(A Raisin in the Sun)為公演的題材,這部是由第一位得以在百老匯舞台創作的非裔女劇作家,同時也是公民權利運動家蘿琳涵思貝瑞所作,講述著一個黑人家庭領到一筆保險金,計劃運用這筆錢搬入白人社區的故事,當年,為求真實呈現黑人家庭,包括我在內的所有非裔美國人角色,都塗上了黑臉,我們天真的認為,這妝化下去,更能幫助台下觀眾進入狀況,演出結束後我們得到不少讚聲,我也為全班當時投入近一年的心血完成了這部劇的公演感到驕傲,但如果問我若回到過去,會不會在舞台的妝容上再做同樣的選擇?答案是不會了!這個體會其實也花了我好多年才稍稍明白,這幾年我們不時在外國媒體上看到某某名人「無心」在社群媒體上寫了什麼帶有歧視的字眼、做了某個帶有貶義的手勢、穿了某些具有種族優越意味的服飾,都往往在美國社會引起渲染大波,最近台灣也因為一起網紅將臉塗黑模仿黑人抬棺舞的事件,惹怒了各方人權擁護者,球星戴維斯更大罵可恥,但網路仍不少留言表示「這只是好玩」,就像好萊塢選角讓白人飾演非白人的角色,都還是會有人質疑,「為什麼同樣的高標準只有套用在白人身上,白人不能演黑人,反之黑人卻可以演原本設定是白人的角色?」最近期的例子是迪士尼宣佈開拍《小美人魚》的真人版,女主角由一個非裔女星雀屏中選,就讓許多粉絲無法接受!但這部安徒生童話改編的電影,本身就是虛構的故事,誰說小美人魚愛麗兒一定必須長的像是個白人女孩呢?這些反對的人,其實多半就是因為陷入了「自以為」的意識,而發表了帶有歧視的言論,但在自由言論發達的年代,那把是非對錯的尺究竟在哪裡呢?我可能不是那個最恰當的仲裁者,但有些觀察或許值得大家留意。

  在美國幾百年的歷史當中,黑人從被迫為奴的時代以來,至今仍是被剝削的最深的族群,從歷史彌補的角度來看,政府或是社會對於黑人的照顧,仍舊是嚴重不足,社會普遍對黑人的印象不友善,更是歧視事件頻傳的根源,事實上你我都可能下意識犯了帶有偏見的想法或言語,但當傷害已經造成,「這只是好玩」就不能當作擋箭牌了!如同《無聲》電影裡,多名學生以為「這只是好玩」就越了界,進而鑄下違反性自主的罪行,這正是當我們習慣站在「自以為」的認定標準看待事情的時候,容易犯下的錯誤!倘若性騷擾的認定是看受害者怎麼想,而非加害者的認知,那麼種族歧視的認定其實也可以是這樣去理解。

  最近我看了一部美國的網路節目在探討「白人父母是否應該領養黑人小孩?」的問題,其中有領養黑人小孩的白人母親,就親口表示她自己也在學習如何與不同膚色的女兒相處,更努力讓她免於受到外界的異樣眼光,於是當她看到白人小女孩們排擠她的女兒時,她就會去找對方父母理論,但他們總會說「他們只是在玩,排擠是無心的」,誇張一點的甚至會辯解自己「看不到黑白」(意指一視同仁到分不出顏色),但事實是黑人小女孩的心靈已經受了傷,她的真實感受就是自己已經被歧視了!如果小孩不懂事,大人更應該扛起教育的責任,而非一再用自我的認知去辯解,因為,真正平等的真諦不是詭辯自己沒看到顏色,如同《無聲》電影所描繪的,每個人都是個獨立的個體,你我都存在著差異,有時我照顧你,或者有時換你幫助我,這是一種互相,不是一種強弱,更不是一種優劣的分化,而當人與人之間的差異擺在眼前時,我們身為人,都應該拿出自己最好的那一面,更關照彼此,努力不讓彼此受傷,我想,這才是美好社會的前提吧!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0年8月號343期:
專欄:讓無聲發聲!#BlackLivesMatter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