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9

異角藝術:從台灣島嶼望向世界的觀景窗

New York Public Library, New York, c. 1952

文/廖家儀 圖/異角藝術提供

  2018 年 Maria Svarbova 亞洲首展開啟大眾對攝影展的不同想像,展覽中根據作品特性搭配不同互動裝置,讓靜態照片成為觀眾可以實際參與的體驗,也讓 Maria Svarbova 的作品再次在台灣被人熟知。這一切的幕後推手即是「異角藝術」,一個專門為攝影服務與推動的台灣團隊,不只做展覽,也是國際攝影比賽的窗口、攝影師與世界接軌的橋樑。


成為不同文化交流的場所

  異角藝術執行長林子銘,原先是接案攝影師,隨數位化盛行並認知到台灣攝影在原創這塊的式微後,轉而放下相機到世界各地流浪,認識不同國家攝影工作者。本打算推行一個名為 Different Corner 的計畫,透過攝影藝術進行文化交流,但最終礙於經費無法實踐。然而這項念頭未曾打消,他回到台灣後成立「異角藝術」,繼續在攝影領域中創造更多可能性。

異角藝術執行長林子銘。

  因為本身曾是攝影師,林子銘談到自己對於產業前、後端的流程了解更為全面,能夠流暢的和不同藝術家、基金會做溝通,知道如何處理攝影這項媒材,並結合團隊裡不同專業人才辦一場好展覽。除了策展,異角藝術同時也做攝影經紀與國際比賽代辦,從美國的 IPA 、法國 PX3 ,到東京、莫斯科和布達佩斯的攝影大賽,都是由異角藝術協助推廣與代辦。

  在攝影經紀這塊,包含展覽製作與商業委託等不同面向,異角藝術會依項目尋找對應攝影師,從中協調。展覽製作上則需考慮較多,在前期會做好整套流程評估,確定攝影師在台灣的消費族群裡有一定潛力、作品量豐沛、擁有自己的創作脈絡等,林子銘談到這畢竟是一個商業行為,每個動作與決定都伴隨高風險成本,需要做好所有考量才會提出合作邀請。

Maria Svarbova 首展作品之一。



台灣攝影師的玻璃天花板:市場先決


  談到商業合作案,林子銘強調台灣其實不乏傑出的攝影創作者,然而台灣攝影師面臨的困境,反而是現今市場仍不太買本地攝影師的帳。雖然知道這些作品在台灣有一定知名度,放在國際也能引起高度注意,但牽涉到消費行為如文創商品販售、展覽,大眾卻不願花錢消費,一方面覺得這是台灣攝影師,另一方面則覺得容易在其他地方看到,這也說明為什麼國外攝影師的商品會賣的比較好,因為對大眾來說那是「進口貨」。林子銘也表示若一個台灣攝影師能夠紅到國際再回台發展,便比較有操作空間,但以目前大眾市場來看,台灣仍無法達到基本門檻。

位於1 樓的Swimming Pool 展場空間。

  就異角藝術所合作的攝影經紀來說,有一名台灣攝影師陳志駒值得為人稱道。林子銘認為他的作品在當代藝術中已不完全是攝影,而是將攝影融合於其他媒材中,具有高識別度,於是陸續將他推薦到德國當代藝術圈和日本畫廊,而有亞洲全經紀合作的 Maria Svarbova 則是另一段故事。

位於花博的Maria Svarbova 首展展場全景。


讓攝影展成為一種真實體驗

  林子銘與我們分享和 Maria Svarbova 的合作,奠基在對彼此的信任。首先是他的攝影背景讓作品展出過程的溝通更為順利;再者則是 Maria Svarbova 為 IPA 得主,對於曾代為辦理 IPA 比賽與高雄展覽的異角藝術有更多信任。此外,Maria Svarbova 也曾是田馥甄專輯《日常》的封面照攝影師,對台灣具備一定情感。


  這次展覽合作上,歷經 3 個月的書信往返,從場地資料確認、三個系列如何規劃到挑選作品,直至展前1 個月才訂定所有細節。林子銘提起過去看過的許多攝影展,有個可惜的地方,便是走進現場後只能看見畫作排排站與簡單介紹文字,太少線索與單向性,使觀眾難以了解藝術家或作品想傳遞的內容。


  「我們知道,攝影展不能只是這個樣子。」林子銘說道。於是在 Maria Svarbova 首展籌備上,異角藝術做了許多突破及嘗試,例如利用水波紋概念作為發想,以模組化組建為結構,反映作品中社會主義時期的東歐建築;3 樓投影互動則取自 Maria Svarbova 作品裡常有的幾何概念,委託多媒體公司,將這些元素汲取出來,製作成每個人都可以參與、互動的體驗。也是因為這次的展覽成果,讓 Maria Svarbova 十分滿意,促成接下來亞洲全經紀的授權。



從信念出發 創造展覽核心價值

  今年 7 月, 異角藝術將帶來第二檔攝影大展《V.M. 薇薇安・邁爾攝影展 Vivian Maier, Street Photographer》, 說起這兩檔攝影展籌備過程的不同, 林子銘提到因為 Vivian Maier 已經過世,很多資料搜索工作變得更加困難,花費時間是 Maria Svarbova 的1 倍以上。因為對 Vivian Maier 相關歷史研究或個人哲學概念無從考證,異角藝術能做的便是盡可能吸收各方資訊,無論是她到過哪、做過什麼事,透過這些點滴還原 Vivian Maier 的生活,進一步做成展覽。

Maria Svarbova 首展週邊商品。

  林子銘提到 Vivian Maier 的拍攝以「街頭攝影」為主,而街頭攝影在整個攝影史上一向是很直接的存在,照片數量多、題材也常見,但越常見的題材大家越容易忽視,這也成為這次展覽中的一項挑戰「如何在被大眾認為平凡的東西上表現出獨特性」。所以在這次展覽前,異角藝術辦了「城市漂流」街頭攝影大賽,讓大家意識到街頭攝影存在很多變化,再從街頭攝影比賽導回作品本身,與 Vivian Maier 的 8 釐米影片,也就是將在本次展覽中首度曝光的內容。

2 樓展區展出「Plastic World」、「Human Space」系列作品。

  異角藝術於 2018 年開啟名為「X/edition」的計畫,凡是此系列的展覽在構思細節前,都會為它確立一個核心價值。以「Art Angle 1/edtion」Maria Svarbova 首展為例,選擇 Maria Svarbova 是源於她的做法完全顛覆台灣看待攝影的方式。林子銘補充說明,台灣攝影深受日本寫真影響,講究直接攝影、紀錄,但 Maria Svarbova 所做的只是以極簡風格、不自然的色調擺拍,跟台灣攝影風格有很大不同。異角藝術引進 Maria Svarbova 的訴求,便是想告訴大家攝影不只有直接攝影那套,影像富有無限可能,這也是展覽所欲傳達的核心精神。

3 樓環形投影互動區,利用即時攝影及投影,
讓人在游池系列前跟Maria 的作品一起向外擴散旋轉,如萬花筒一般。


在 Vivian Maier作品中尋求自己的答案

  即將登場的 Vivian Maier 攝影展則是想將關注拉回「人」本身。大家都知道 Vivian Maier 拍了很多街拍作品,但她為什麼這樣拍?作為一個攝影人,又該如何做出選擇?這些都是異角藝術拋給觀眾的提問。林子銘認為最終那些藝術品價格,只是累積下來的結果,實際上的藝術價值源於個人認知,價格僅是別人給的標價,內在價值需要不斷積累,這也是所有影像工作者必須面對的課題。


  因為追求「人的價值」,林子銘提及雖然 Vivian Maier 的作品確實有許多難得一見的畫面,可以做為 1950 至 1970 年代美國生活考察,但異角藝術更想探討 Vivian Maier 本身,即便她生前並未成名,但她不斷累積自己的創作、不停止觀察周遭的世界,這無非就是其生而為人所存在的價值?「我們拍照,所以我們存在」藉由這個過程豐富生活。

Vivian Maier 在1950 年代於紐約街頭的拍攝。
New York, March 1954

  對林子銘來說,Vivian Maier 攝影展其實就是一個追尋答案的過程,但它永遠不存在標準解答,異角藝術把這個成果展現出來讓大家看見,期待觀眾從中找到內心的聲音。另一方面, Vivian Maier 的作品也鼓勵著大家即使是單純的街頭攝影,都有機會帶來無限影響。

Vivian Maier 在1950 年代於紐約街頭的拍攝。
New York, 1953


以異角藝術為開端 建構完善創作者世界

  訪談最後,林子銘與我們分享所生存的現在,正是數位、影像化極致的年代,生產影像非常容易,在這之中更需要思考影像能夠做到什麼?以產業面的生存來看,攝影師目前營收方式不下就是商業接案、出書和教學,而異角藝術所能做的便是去想還有沒有其他方法?因此開始研究授權、商品化及不同攝影的IP 應用。

Vivian Maier 在1950 年代於紐約街頭的拍攝。
Undated, New York, NY

  林子銘最終還是希望從台灣推動一個攝影 IP 到國際,讓更多人了解這塊土地所蘊含的多樣文化,而攝影所涵蓋的廣大範疇,諸如商業、紀實、藝術等,有太多內容可以發揮,異角藝術期待未來能為不同內容建構適合它們的創作者世界,以攝影媒材作為出發點,與國際合作的同時也培養台灣社會大眾、擴大市場,持續讓 Different Corner 的精神遍佈這座島嶼的每個角落。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0年7月號342期:
創意火花:異角藝術:從台灣島嶼望向世界的觀景窗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