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9

每月一詞-種族主義


文/陳則均


發生什麼事?

  5 月25 日於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明尼阿波利斯(Minneapolis)市,一名白人警察逮捕了 46 歲的非裔男子 George Floyd,罪名是涉嫌使用假幣購買 1 包香煙。警察用膝蓋壓制他脖子近 9 分鐘後,Floyd 逝世,在去世前,他不斷說自己無法呼吸。事件發生後,挑起美國民眾長期對非裔美國人死於警察手下的憤慨,超過 75 個城市出現抗議示威,導致多座城市實施宵禁,但還是無法阻止暴力,許多大規模的抗議示威衍生的打砸搶燒持續發生。


racism 種族主義

  根據《大英百科全書》定義,種族主義是指一套極右派的社會意識形態,其基本信仰為「人類能依據生物實體之差異與排他性被劃分為不同和互不附屬的『人種』,主張遺傳的肉體特質直接決定人性、智商、道德等文化及行為之特性;且有些種族的人在本質上天生就優於其他種族。」因此種族主義也指根據此信仰所造成的種族偏見。多數宣稱或實行種族主義的人認為,低地位種族成員應僅限於低地位種族的工作,而佔優勢地位的種族成員應享有政治權力、經濟資源、高地位工作的獨占機會與不受限制公民權利;基於對人種的偏見與歧視,歷史上有許多因種族主義而衍生的暴力衝突與迫害思想,因此種族主義常帶有負面意義。

  種族主義是北美奴隸制度以及西歐(尤其指 18 世紀殖民與建立帝國活動)的核心,主要目的為強化歐洲血統與非洲血統之間的差異,將奴役、剝削非洲人的制度合理化。19 世紀,種族主義已在全世界傳播思想,許多國家領導人開始透過宗教或語言差異區分「種族」。種族主義引發的仇恨與不信任,讓後續社會開始譴責種族主義的信仰,並致力透過公共政策增進人與人之間的理解,例如聯合國在 1948 年提出的《世界人權宣言》。

  普遍觀念中,「種族」與人類本身的身體差異有關,而深膚色等特徵又長期被視為地位低下的標誌,負面標籤恐怕在人們心中難以根除。雖然,人們的思想不會因修法而改變,但「不因人類差異而有差別對待」的信念是可以改變的,就如同所有文化都會因時間而推移!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0年7月號342期:
每月一詞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