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15

聯廣與創集團的今昔對比


文/詹致中 圖/創集團提供

  二月底日本博報堂在台灣廣告圈丟下一顆震撼彈,當宣布公開收購格威傳媒的新聞一曝光,廣告雜誌總編輯段鍾沂的手機立即響起鈴聲,原來電話那一頭是創集團共同創辦人朱企成,為何他會對這事件特別關注?當格威傳媒也循著台灣廣告公司多數路徑,按部就班加入外商隊伍,宣告著代表最悠久台資廣告集團聯廣的下台身影。在此之後,創集團成為台灣少數存在的本土行銷代理商集團。


歐盟 V.S. 中國

  聯廣與創集團的歷史與走向,恰好是台灣廣告產業今昔的對照。一個指向遙遠 70 年代的輝煌榮景,一個迎向 21 世紀不確定性未來。

  若把創集團與聯廣旗下公司關係對照,朱企成形容前者如歐盟、後者像美中。歐盟由各國組成,擁有自己文化、語言、疆界,但使用貨幣統一,國民相互流通來往;美國是單一國家,但聯邦體系讓各州擁有部分自主權,而憲法形成控制力,白宮也有強大行政指揮權。集團若行使極權控制,光譜更貼近中國。但翻開華夏歷史,中央下達政令,地方官不一定會聽從,極權統治不小心就導致群雄割據。

  創集團介於歐盟與美國聯邦狀態,集團依據各家公司樣態,持有不同比例股份。公司和公司之間,部分也交叉持股。看似有母子階層,實際上卻無嚴密組織架構。彼此衛星聯網,卻也保有核心管理單位。

創集團共同創辦人朱企成


網狀集團化是大趨所勢

  獨樹一幟的集團模式,是創集團回應數位時代下,行銷複雜化的潮流。當客戶對廣告公司的需求,從只要單一創意,擴展為媒體、數位、公關、設計、會展等綜合套餐,代理商之間的整併勢在必行。

  現在也顛覆 10 年前產業生態,既要水平、也要垂直,集團更朝向網狀式發展。朱企成指出廣告公司必須轉型,「因為客戶需求從單向,變成多面向需求。」但尷尬是廣告公司,從前不可撼動的神主牌「創意策略」,難以提供讓客戶意想不到的腳本,或打出比內行人更高明的策略。當廣告公司已從神壇走下,去乙方化成為不可逆的風景,朱企成認為只能朝向3 種路徑。

  一是讓原有核心價值不斷提升,寫出AI 無法媲美的文案與腳本;二是從動口變動手,往製片、設計、活動等執行端靠攏;三是成為讓客言聽計從的高明顧問。

  「三條路中,最難是第一個讓價值不斷往上。」所以併購成為態勢,最有效率吸納不同領域人才,打造出一條龍的行銷服務。像 KHL 主導下,聯廣陸續併入光洋波斯特、先勢、安益、米蘭營銷等不同領域企業,其實也在回應市場聲音。「看似會展設計與廣告創意跨距較大,其實都在 Marketing Service Agency 提供的價值鏈上。」


「共聚合」是併購之外另一種路徑

  創集團提倡的「共聚合」文化,也是從客戶日新月異的需求演化而成,來回應今日以指數攀升的複雜行銷課題。「創集團的夥伴,通常都會走過朋友、工作夥伴、商業夥伴到資本夥伴這一個路徑。」朱企成指出,創集團的文化,不是無中生有,紙上談兵,而是觀察歸納後的結論,才能形塑真實的凝聚力。

  朱企成從台灣投資東南亞經驗,對照近年日台大舉投資,而歐美廣告產業看淡台灣市場,他5 年前就預言,「日系代理商會往上走。」但博報堂的出招,仍讓他大感吃驚,作為日本客戶海外市場實驗場域,或許是併購原因之一。

  朱企成觀察日本品牌受到台灣消費者歡迎,日系代理商跟著客戶到海外是正常商業考量。此外,相較日本電通與博報堂規模差距,博報堂買下格威傳媒後,除了可以快速擴充客戶量,規模能跟台灣電通安吉斯一較高下。


平台化的新商業模式

  聯廣 3 年前曾掛牌上市,定位為文創平台,朱企成也不同於業內多數批評,反而認為是潛力,「若平台能容納不同面向的團隊、代理商做法,未嘗不是好事。」而他理想中的平台,是保守穩健與大膽實驗兼顧的健康組合,當合適的創新點子,單一公司無法承受風險,就能放到集團長期培育。

  博報堂併購格威傳媒,有著時代必然性,也是一群投資銀行家,成功達標上市賣出的工作循環,無論是 KHL、博報堂或 WPP 等這些大型機構,投資公司與或廣告公司界線模糊,財務管理主導是集團常態。

  但深刻理解行業特性與魅力的經營者,會兼具理性與感性,讓達成目標的路途上更關注人的身心舒暢。而創集團在眾聲之中,也獨排眾議,走向自己的創意之道!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0年5月號340期:
特別企劃:聯廣與創集團的今昔對比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