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20

9大行銷個案:Google推出「總統給問嗎」 打造選舉新生態

Google台灣行銷副總經理利啟正。

文/蔡博鈞 攝/陳睿珮

  網路普及提昇了人民參與公共事務的近用權,然而這些聲音卻仍難以跳脫單向傳遞傳達給政治人物。2015年底,Google在台灣推出「2016 Google 總統大選網站」,並和《蘋果日報》、Watchout沃草、PTT 批踢踢實業坊等媒體與網路平台在網站上的選民發聲平台以「#總統給問嗎?」機制,讓公共議題可以在公開的平台上被討論、連署並要求候選人表態,達成有效的雙向溝通。根據選舉結束之後統計,選民發聲平台共吸引22萬人參與發問或連署,提出超過4,000個有效問題,創造300萬次以上的瀏覽次數;而在YouTube直播的2016總統大選電視辯論,也吸引達120萬人次觀看。

2015年底,Google和《蘋果日報》、Watchout沃草、PTT 批踢踢實業坊等媒體與網路平台合作,於「Google 2016總統大選」網站,並推出「總統給問嗎?」線上直播的活動。


整合資訊 選戰全勤

   Google以搜尋引擎起家,現在透過旗下產品包括地圖、Gmail、Android、Google Play和YouTube等,在人們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Google台灣行銷副總經理利啟正說:「Google一直以來都希望可以整合世界資訊,讓所有人都可以接觸更豐富的訊息、參與其中的同時也能學習受益。」政治雖為眾人之事,卻不是人人都可參與,因此Google藉由網路可以同時創造內容、互動交流的特性,打造一個人人可以關心參與政治平台。    

  從2010年五都直轄市選舉開始參與,2014年六都選舉Google設立了「政治與選舉」網站,為選民提供一站式的選舉相關資訊平台:除了匯整各大媒體選舉新聞、留言對政見提出建議,選民還可藉由「Google指數(Google Score)」看看過去24小時內同一選區候選人在Google搜尋和YouTube的搜尋聲量相對變化,作為候選人每日受關注程度的參考。

  雖然都是以選舉訊息為訴求的網站,但根據不同選舉目的、選民媒體使用喜好等考量,Google在網站在呈現形式上也求新求變,比如2010年以YouTube頻道為主,整合了各種與選舉相關的影片新聞;2012年直播功能問世,便與主辦單位公視在YouTube專屬頻道直播總統大選的電視辯論,讓選民可以透過更多元的方式參與其中。

「總統給問嗎?」是提供選民對 2016 總統大選各政黨之候選人進行網路上政策提問的機會。


完整機制 確保公正

  「總統給問嗎?」是「2016 Google 總統大選網站」中的一大突破。這項機制以雙向、即時、平等為強化目標,提供選民對 2016 總統大選各政黨之候選人進行網路上政策提問的機會。

  在這項機制下,選民可以自由在「選民發聲」專區針對包括經濟、外交、內政、勞工或是教育等15項議題發問或發表看法,只要在網站提問後,連署超過1000人的熱門問題就有機會出線,交由候選人親自回答。

  要讓這項機制從發想,獲得候選人認同與配合、並且創造更大綜效外,還要維護網站保持中立立場,Google也付出很大努力,除了運用自家資訊科技與技術外,也積極與法務單位和候選人保持密切聯繫,利啟正表示,雖然過程不簡單,但看到這項機制獲得網友熱烈的迴響就覺得一切努力沒有白費。

  他舉例,在留言區塊就設置了關鍵字過濾系統,問題中若出現不雅或情緒性字眼就會被剃除;針對發問機制若想要以機器人灌票,也逃不過Google 工程師的眼睛;「最新訊息」專區中,彙集候選人選舉情報,包含選戰的網路、影音相關新聞與候選人資訊,彙整候選人政策讓選民一目了然,也可以點選政黨所屬的按鍵,一鍵過濾特定政黨的消息。
  
  而在關鍵的選舉日,透過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選民若有開啟Google即時資訊(Google Now)就可以立刻收到鄰近的投開票所位置卡片,開票時「2016 Google 總統大選網站」也能同步中選會數據,即時更新來自中選會的開票進度,呈現最準確的開票結果。


印象不該是投票依據

  以「2016 Google 總統大選網站」為例,透過網路的整理查詢,不僅讓選民一目了然看見候選人所有選舉訊息,還可以從網友討論中洞見新的想法,選出心目中的最佳候選人。而「總統給問嗎?」機制不僅讓候選人與選民創造政見與需求的交集,也有效提升政治參與,讓選舉不再是事不關己的一件事。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7年4月號306期:
單元:特別企畫:總統給問嗎 打造選舉新生態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