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8-28

你知道嗎?「冷知識」是怪奇事務所的命脈喔!


文/陳羽晴 圖/怪奇事物所提供

  「你知道嗎?男生逛街平均只能撐 26 分鐘喔。」、「你知道嗎?90%的人都曾有過『手機在震』的錯覺喔。」、「你知道嗎?開的車越貴就越不會禮讓行人喔。」這些「冷知識」看似無用,卻可以在某些時刻派上用場,並從中驚喜的發現我們日常熟悉事物的另外一面。但因為冷知識「冷門」的特性,有些創作其實非常仰賴作者和讀者的「電波」有沒有連接上,以致於很少真正得到普羅大眾的認識和歡迎。

  然而,以 Facebook 粉絲專頁起家的《怪奇事物所》卻是其中的異數,他們以「冷知識」創造出獨樹一格的內容與畫風,吸引了眾多粉絲,並且建立出相當高的黏著度。本期特別邀請到《怪奇事物所》的 3 位「所長」,探究他們在挖掘冷知識之中所獲得的能量來源,並昂首帶領大家進入怪奇世界!



3 位所長身家大調查

  《怪奇事物所》成立於 2017 年 7 月,這一切背後的靈魂人物,是由 3 位年齡成等差數列的大男生所組成,他們分別是Vincent、 InHaw、 JiaJia。其中最特別的是,經營這間事物所的「所長」,是一隻頭戴黑色禮帽又像蜥蜴又像青蛙的的綠色神祕生物,舉凡是所長的周邊都讓粉絲們印象深刻,瘋狂搶購,而他們三人也忠實的執行著所長的意志理念。原先他們都是任職於同一新創工作室的同事,主要業務是 App 開發。在一次的閒談中,Vincent 和 InHaw 發現兩人都喜歡益智節目《超級大富翁》,也喜歡和朋友互相分享冷知識和花時間研究有趣的冷知識。後來又有了 JiaJia 的加入,3 個人就在心裡思考或許可以做點什麼事情,同時也觀察到並沒有以講「冷知識」為主內容的紛絲專頁,所以《怪奇事物所》就此而誕生。


  團隊中的 3 人各司其職,身為首腦的 Vincent 負責營運,並且時時盯著所長現在人在哪正在做什麼,同時還要身兼保姆照顧著另外兩位所長;InHaw 負責文案撰寫,也就是說他可以把所長所講的話全翻譯成人類的語言;JiaJia 則負責插圖製作,用自己喜愛的畫筆記錄所長的所見所聞,這些特點也呈現在他們3位所長的名片上,讓人透過名片可以直接了解他們各自的工作職掌。除了 Jiajia 是動畫系畢業以外,其餘兩人在《怪奇事物所》所做的事情與他們的大學所學都關係不大。InHaw 大學讀政治系,研究所讀國發所;而Vincent 原本是電機系,後來在國外讀精算後才回國。


  當他們被問到為何要取名為《怪奇事物所》時,InHaw 表示:「當時我們只覺得這世上有許多東西都很奇怪,所以想要營造成一個類似於『博物館』的概念,將粉絲專頁打造成可以收集各式奇怪東西的地方。」同時,Vincent打趣的說:「你知道嗎?怪奇事物所的物是『物』不是『務』喔!」他強調,雖然有許多人會將怪奇「事物」所,誤植成怪奇「事務」所,但對於他們來說,這也可以變成一個冷知識,一方面可以增進彼此的互動,一方面在糾正之後更可以讓大家加深對《怪奇事物所》的印象。



不被知識型媒體所束縛 堅持走出自己的道路

  社群媒體時代,創作者最需要的是觀眾的眼球以及高黏著度,在時尚美妝、圖文插畫的類型充斥之下,《怪奇事物所》以知識型專頁殺出了一條血路,並且有著一群死忠粉絲的熱烈追蹤和留言分享。他們的內容包羅萬象,有的是以動植物不為人知的習性;有的是人體的奧秘;有的則是古今中外歷史秘辛等作為題材,主打各式各樣的冷知識,多以一句「你知道嗎?」為開頭,透過輕鬆白話的幽默語調,搭配獨特的中古世紀畫風插圖,如此具有識別性的插圖敘述,讓人在汲取知識之外,能在繁忙的生活裡會心一笑。


  雖然大家都認為《怪奇事物所》是知識型媒體,但 InHaw 強調:「其實我們並不想被如此定義,而比較想當娛樂型媒體。」所以,對於自己的定位,《怪奇事物所》從來不把自己當作是「教學知識」的粉絲專頁,他們希望扮演的角色是能勾起大家的好奇心,而不是用什麼都懂的老師形象來教導大家。正因為如此,在他們粉絲專頁的留言區總是可以看到小編和讀者們熱烈討論,建立出彼此間正向的溝通橋樑。

  此外,大家一定都非常好奇,這麼多的冷知識,究竟都是從何而來?根據所長 3 人的回答,他們的題材大部分都是半夜不睡覺,在臉書或 Google 上所找到的,亦或是同樣喜愛冷知識的朋友們所提供,而現在也有越來越多讀者跟朋友主動投稿,只要覺得大家會有興趣,他們就會想要把它變成題材。


  「其實我們也常常講錯一些東西,但因為我們表明的態度就是『我們只是對這件事情很有興趣,而不是我們什麼都懂』,所以我們的粉絲很少會因此生氣,反而會熱心的指出我們的錯誤,形成良好的討論風氣。」儘管Vincent 如此輕鬆的說道,但其實他們在資料搜集上可是一點也不馬虎,下了許多功夫。通常在看到一些有趣的冷知識時,他們會以比較有公信力的資料為主。首先,他們會尋找相關的學術資料和研究論文確定資料的真實性,再來透過國際媒體(CNN、BBC 等媒體)一一比對冷知識的準確性,最後才會是透過多媒體做再三確認,藉由篩選的方式,只為求資料能夠呈現最原始的樣貌!



喜歡的事情成為工作 增添熱血動力

  當初,儘管他們只是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但是在開始發表作品沒多久後,便有出版社來詢問是否能幫他們出書,這也給了他們很大的一劑強心針與鼓舞。而在成立《怪奇事物所》一年左右之後,更在粉絲專頁及 Instagram 上炫風式的吸引了 10 幾萬的粉絲。隨著粉絲數快速成長,也開始慢慢接到業務合作的提案,這時他們才很驚訝的發現「原來真的可以把自己喜歡做的事情當作工作!」所寫的文字和插圖被分享所帶來的成就感,也成為他們重要的動力來源之一。


  而他們在開始經營粉絲專頁後,和粉絲互動方面發現許多有趣和奇妙的事情,例如:粉絲中常常會同時有獨派意見領袖跟國民黨青年幹部,不時可以在留言處看到不同立場的言論和火花。因此,他們一致認同截至目前為止,最大的困難是「討好所有的人」,就像是販賣食物一樣,有些口味一定有人喜歡、有些人不喜歡,所以必須取得平衡,定調出一個大家都比較可以接受的味道,才得以細水長流。

  「有時候你不是不喜歡知識,而是你不知道為什麼而學,我們就想用我們的方式,告訴大家有時候這件事情不是不有趣,而是你沒發現他那麼有趣。我們想用一個可能大家會有興趣的方式來討論事情。」在分享自己所熱愛的冷知識之外,《怪奇事物所》或多或少也希望藉由作品,傳達一些他們想要告訴大家的事情。例如之前九合一選舉時,作品中就曾經提到台灣有世界唯一的同性戀守護神,藉此傳遞「包容」的重要性。除此之外,近年他們也觀察到影像在觸擊率、曝光率和後續的發酵上,都比圖文創作還要吸引眼球,再加上他們也一直很想發展自己的原創故事和嘗試做動畫,因此目前團隊已新增至8人,舉凡尋找題材、文案、美術、動畫等的人才都有,「所有的事情都已上准發條,請大家拭目以待。」



尋覓不一樣的怪 從無聊中發現有趣

  生活上,許多人常常會笑著對身邊言行比較特別的朋友說出「你超奇怪!」然而這句話看似嘲諷,其實是在稱讚他、甚至心裡有些感謝他:我們都深知這種怪,是乏味生活中難得的安慰。最重要的是,我們其實也很喜歡發掘出這種怪異的自己。再仔細想想,即便愛以平凡自居的我們,身上肯定也會有一兩件「很怪」的地方。而就這樣一點點的怪事,也足以讓每個人都可以成名 5 秒鐘。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一樣怪,卻又怪得很不一樣,而《怪奇事物所》想做的,就是盡可能發現這些「不一樣的怪」。正如同《怪奇事物所》官網所述:「忘記是哪位怪人曾說過:小時候的我們總怕和別人不一樣,但長大後的我們反倒很怕和別人一樣。在不甘於平凡與怪到沒救之間拿捏、在從眾中巧取一絲特立獨行,似乎是每個人成長中都會陷入的掙扎。但你得承認,有些怪,是我們都很喜歡、也很羨慕的怪。在我眼中,它隻身對抗著平庸的無聊,時時刻刻提醒沉浮於汲營的我們:生活總是能找到一些有意思的事。」


  或許,《怪奇事物所》所做的到底是娛樂還是知識,都已不再是最重要的事情。就像死板的知識能搖身一變,成為有趣的「冷知識」,即使是最平常的事物,從不同的視角、心態去看,可能也會碰撞出許多不一樣的驚喜。只要換個角度,或許我們也都能發現,原來世界是這麼的生動有趣。未來,《怪奇事物所》期許能夠繼續讓更多人看到他們的作品,並且推出更多不同的形式,例如動畫類的其他作品,或是其他周邊商品,漸漸將影響力擴散至更多的同溫層!

【關於所長小檔案】
生日| 6 月29 日,這其實是他掉到地面上的日子
物種|不詳,沒有任何已知物種與其特徵相符
身高|平時是吉祥物的標準大小60 公分,但視需求可以長到任何尺寸
顏色| 平時是友善的藍綠色(RGB 色碼表 #37c494),但視需求可以轉成任何顏色
口頭禪|「你知道嗎?」
喜歡的事物|貓與香菜
討厭的事物|被誤會成兩棲類或爬蟲類
擅長的事物|萬事皆可聊
不擅長的事物|人類的大腦
近期目標|即便人們都說不可能,但還是努力想讓每一個人都喜歡自己
其他補充|會因為講話時無意間押到韻而感到開心;心情很差的時候做事效率反而莫名地好;雖然不是蜥蜴,但是尾巴斷了還是會再長出來。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0年8月號343期:
創意火花:你知道嗎?「冷知識」是怪奇事務所的命脈喔!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