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Alice的坎城驚喜之旅


文/編輯部 圖/台湾電通提供

  人稱Alice,台湾電通自1960 年成立以來第一位女性ECD,並以優異表現,在二年後,成為第一任CCO。

  帶領台湾電通奪下第一座 Cannes Lion 坎城獅,及六座全場最大獎(包括Adfest, ADSTAR, 龍璽創意獎, 中國4A 金印獎, 4A 華文創意獎, 時報廣告金像獎), 及無數金銀銅等。同時培養青年創意代表台灣前往 Cannes Lions,Young Spikes、Adfest、龍璽傑青等,並奪得 Adfest及龍璽傑青第一名。

Q:你這次參加《坎城國際創意節》有什麼感想?跟你預期有沒有很大差異?

三度前往。每一次都像第一次。

  這是我第三次參加坎城創意節。很幸運可以在接連幾年內,從參加、到領獎、到評審,全方位體驗這個國際盛典,每一次都遠遠超乎我的期待。

  我第一次去是2015 年,那時抱著一生一定要去一次的心情自費前往,朝拜這個創意人心中的聖地。每天都認真聽演講看作品,連休息時間都捨不得去吃飯,依然看不完聽不完,資訊爆炸超乎想像。

  兩年後的2017 年,沒想到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報名參賽,能拿到一座獅子。這是我第二次去坎城,忐忑雀躍去領獎,興奮驚喜之心超乎想像。

  今年2018 年,則是以娛樂評審的身份,第三度前往。由於「娛樂獅」評審過去沒有台灣人做過,所以也沒有人可以經驗傳授,我很早就做好了「菜鳥評審員」的心理準備,但真的開始這趟旅程時,依然腎上腺素噴發,亢奮又緊張。

  從遠端網路預審開始,就充分感受到這個超級獎項的慎重與龐大;到了坎城後,更是深度體會評審制度的嚴謹與完備,以及參賽作品在創意概念與工藝上的規模與完美,尤其長達五天的激烈辯論與深度探索,更像是創意大腦的密集思辨訓練,非常緊湊辛苦卻也非常享受。

2018坎城創意獎娛樂評審團

Q:你這次是接受邀請到《坎城國際創意節》擔任評審,跟你擔任過其他國際獎項的評審有沒有很明顯的差異?

坎城創意節不只創意卓越,更要帶動未來的改變。

  今年,因為接連擔任亞洲Adfest、紐約One Show 和法國坎城獅的同一個類別 「品牌娛樂」評審,我想透過這個經驗,聊聊我在坎城所感受到的細微不同。

  各個國際獎項的主要差異,我認為大概來自幾個因素,首先是各個獎項所堅持的核心精神,然後是評審的選擇及組成,再加上這一年參賽作品的水平,這些大幅決定了這個獎當年對創意的標準界定,和他們想對產業傳遞的訊息。

  相對於「創意優先」,坎城創意獎更在意對產業未來的影響與啟發,換句話說,希望找到一種可以帶領大家前進的方向,吹起改變的號角。不論是作品本身的創意價值與力量、行銷的創新觀點與解決的智慧、從未觸及的人性痛點與科技,乃至作品背後代表的人性價值、性別與文化的多元尊重等等。

  就我所負責的「坎城娛樂類」來說,這是一個20 人的大評審組,是我過去參與這個類別獎項中評審人數最多的。多達1,200 多個參賽作品,約1/10 入圍,最後只有約50 個作品,3-4% 的得獎機率,必須是好作品中的超級好作品才能出線,非常不容易。

  評審時間也是我參加過最長的。娛樂項非常豐富有趣,五大類別形式極多元,線上預審約三週,到了坎城再接連緊湊的五天,前二天分兩組交錯把作品再挑出1/10,最後三天則是20 個評審大匯集,以各種角度激烈辯論,選出足以代表獅子的作品。

  主辦單位很認真,特別製作影片為評審說明各階段的任務與規則。娛樂類作品有些很長,甚至長達1.5 小時,但仍確認每個評審都能完整看過每個作品,幾乎每個得獎作品,都經過評審激辯與反覆討論才能存活。

  即使在略感疲累的時刻,我們都會提醒自己「這裡是坎城欸!」評審們都很有使命感,覺得我們有向業界傳遞出一個全新標竿的責任,不敢有所鬆懈。


評審室內激烈的辯論。

Q:《2018 坎城國際創意節》創意獎的結果出爐後,華文廣告今年暗淡無光,就你在
現場的觀察,這個現象是不是有一些訊號值得警惕?

今年也許不夠好,明年永遠有機會

  不知是否因為亞洲在坎城獎的參賽與得獎比率較少,或是因為亞洲人英文運用表達的積極性較低,坎城娛樂評審團20 人中,只有我一個來自亞洲 ( 雖然有一個來自日本,但基本上還是歐美人)。

  文化的隔閡確實是評審的考驗。娛樂類作品非常多元,我必須花很多時間找查各種歐美的歷史、人文、音樂、運動、Talent 等資料,才能充分理解作品背後豐富的故事與概念。但多數地緣相近的歐美評審,似乎隨口都可以討論一個品牌或明星的歷史或文化關聯,就這一點來說,與歐美文化距離較遠的亞洲作品,確實可能比較吃虧。

  此外,不可諱言,歐美作品在執行規模、製作預算、craft 的細緻度都有優勢,特別是在創意的大膽與實驗性上,整體比亞洲要放得開,這是客戶與市場接受度的先天差異。

  雖然今年華文創意的成績不太理想,但我並不認為未來沒有機會。我有幸可以為兩個殺出重圍進入shortlist 的優秀亞洲作品發言,分別是陳可辛為Iphone 導演的「三分鐘」、以及泰國 K+ 的「Friendshit」。這兩個作品,都非常有自己文化的特色與風味,我認為它們以極好的storytelling,向坎城創意獎展現了多元文化的價值,這是其他得獎的歐美作品所沒有的,二個作品最後都得到評審們的支持成功擒獅。

  分享我自己一個評審小心得,就英文辯論能力與鬥性,我當然很難跟老外比,但我發現,每當我開口說話,評審們都會放下爭議靜下來聽,這顯示著尊重外來文化是國際共通的禮貌。所以,我的感想是,也許我們不必急著想做國際化的創意,先別擔心老外會不懂,好好地打動我們自己,它自然會帶著自己獨特的感動,走向國際。

Q:你對《坎城國際創意節》廣告獎的看法如何?

獅子,始終是獅子

  過去,我曾以為坎城就是一個遙不可及的高標準廣告獎。但去了之後,才知道不只是一個獎項,它其實是一個匯聚各種創意啟發線索的國際創意節。

  如果你跟我一樣好奇好學,你會發現有太多的新知與趨勢可以探索;如果你臉皮比我厚,還可以認識各種產業上很多有趣又有名的創意人。即使沒有去現場,仍可在許多頻道上,下載各種演講專題與參賽作品,思考全世界創意人的此刻與未來的思考與追求。

  的確,參加坎城創意節門檻有點高,報名參加的入場券很貴、參賽費不便宜、得獎也不容易,若得了獎還得要付費買很貴的獎盃,甚至有人認為其觸及的範圍太廣,以至於對廣告人來說有點失焦。

  然而我依然認為,坎城創意獎始終是國際上具有代表性的獎項,不論從評審制度的設計、在世界上的影響力、與其所追求的多元價值上,仍然是我們有機會,同時也值得爭取的榮耀。

匯聚各種創意啟發線索的國際創意節

Q:你自己希望能得獎嗎?

難關的設計,是為了讓遊戲更好玩!

  獅子,應該是全世界的創意人都希望得到的肯定與榮譽。當然我也不例外。但,作品製作水準很高,需要一定的規模,創意的強度與影響力要夠,最好有自己文化的獨特性,當然還得要用世界的語言,讓國際的評審都能夠理解。

  當然不容易。但如果不是這麼難,怎麼會珍貴,怎麼值得挑戰?

  我們不是為了得獎而創作,但相信好的創作自然會帶來榮耀與肯定。雖然我今年沒有參賽,希望明年有讓我驕傲的作品去競爭。

全世界創意人渴望的舞台

Q:近些年來,兩岸三地廣告界對贏得國際廣告獎有一窩峰的過熱現象,你有什麼看法?

「I have no special talents. I am only passionately curious.」~Albert Einstein

  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台灣廣告的景氣沒那麼好,我們這裡似乎沒有感覺到對坎城有過熱現象,反而好像參加人還變少了,倒是中國那邊似乎越來越熱。

  在坎城創意節,不只代理商,中國很多客戶與媒體都開始派人來參加或辦活動,我隨意晃了一圈,看到騰訊、京東、阿里巴巴、大中華區臉書、廣告門、中國廣告協會⋯⋯等等,似乎有越來越多關注與投資的趨勢。當企業端都開始有了更遠的視野,可預期在創意上應該有更多機會讓創新發生。

  整體而言,我的看法是,在創意的領域裡,永遠都歡迎對世界的好奇與熱情。只有當我們對既有的經驗不滿足,不斷向外探索觀察,才能一直打破自己。所以渴望多看多學多參加的熱度,再多都不會有錯。

  但對於今年華文創意沒有很好的成績,我倒認為無須太患得患失,畢竟我們不是為了得獎而創作,只要好好的創作,相信好的作品,一定會帶來榮耀與肯定。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8年7月號320期:
坎城國際創意節特別報導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