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7

希區考克教你怎麼偷窺


本文作者為David龔/廣告導演、創意、策略顧問、教授

  隨著時代改變,電影技術越來越先進,很多導演是靠特效或是剪接在拍電影,但是像希區考克的電影,是很單純的「用畫面說故事」,純粹依賴觀眾的聯想,對於想學說故事的人,他的電影好學又值得做參考;或是也可以從默劇學起,默劇沒有旁白,只能用畫面表達故事。

  如果你把好看的舊電影拆成片段,一格一格去研究,就會發現大師說故事的功力,他們是如何在有限的條件下,操縱觀眾的情緒,例如希區考克的其中一部電影「後窗」。主角是一名攝影記者,因為工作而腳受傷,只能包著石膏,每天坐在輪椅上,他唯一的嗜好就是從自己的窗戶偷窺每一戶鄰居,有一天他在偷窺的過程中,懷疑自己看到一場凶殺案,後來男主角捲入了這場案件中的故事。

  「後窗」特別的地方是,整部電影是在一個搭景的社區拍的,幾乎是從主角偷窺的眼睛裡,來表現所有的故事,這是希區考克給自己的限制與挑戰:如何在一個空間裡拍整部電影?希區考克說,這樣的限制是表現電影最純粹的方式,一個腳癱瘓的人從屋裡看窗外的景色,是電影的第一個層次,第二個層次是主角所看到的一切,而第三個層次則是主角表現出來的反應。

  從後窗的第一場戲,就可以看出希區考克的功力。隨時站在大師的立場思考事情,就像比利懷德的辦公室牆上,永遠會掛著一幅畫,上面寫著:劉別謙會怎麼拍?所以要了解這些有名的導演是跟哪一位大師學的,找到最源頭的大師,然後跟他學習,而不是跟模仿大師的人學,那已經是二手或是三手的知識了。


  後窗的第一場戲,一般的導演可能會這樣拍:有人問腳受傷的男主角:「你怎麼跌斷腿的?」男主角回答:「我在幫行駛中的賽車拍照,忽然有車輪飛了出來,正好擊中我的腿」,透過無聊的對話來呈現故事,最後會變成一場很平淡的戲。這是希區考克的後窗 第一場戲:

  男主角流汗的臉 + 上了石膏的腳 + 被車輾過的照相機 + 賽車的照片 + 一疊雜誌,透過一系列的畫面,讓觀眾自己在腦海中組合出:主角的職業是什麼、主角發生了什麼事,這也就是蒙太奇理論,意旨透過一連串影像的並置,藉著鏡頭之間的對立在觀眾心底所引起的反應,來將故事往前推演。

  後窗的第二場戲,是介紹女主角是誰,要怎麼介紹女主角?兩人相吻,表達他們是男女朋友。在電影的一開始,明星的出場非常重要,這會影響到觀眾對她的印象,回到導演想表達什麼,女主角在故事中是個什麼樣的人?神秘、高貴、還是小氣的人?因為這是懸疑片,希區考克不會放過任何製造懸疑的機會,包括主角的出現也不例外。


  楚浮曾經對這段戲評論過:「你好像把愛情的戲,當做懸疑片在拍;但是你在拍謀殺的時候,卻拍得像是床上的戲。」希區考克回答:「愛情與謀殺這兩件事情本來就充滿了懸疑。」希區考克總是用新的角度去看舊的議題,讓觀眾體驗到與眾不同的感覺,他懂得如何讓觀眾緊張起來,許多導演都想模仿他,但很少人能掌握希區考克的恐怖效果,因為有能力抓到重點的人不多。

  「導演必須同時站在角色、演員、編劇、製片、攝影、和觀眾的立場思考事情」,這是希區考克對導演工作的形容。他說:「戲劇就是人生,只不過把無聊的、不相關的全部被拿掉了。剩下來的是什麼?剩下才是觀眾真正在乎的。」這個觀念說起來容易,要做到很難,特別在廣告領域。

  大家每天都會看到廣告,每個人都認為要辨識好廣告並不難,但其實不容易,因為當我們偶爾看到一個有趣的廣告,不代表它會幫助銷售,大家也看過很多很爛的廣告,但是商品卻賣得好的不得了。要知道廣告會不會有效,你必須了解它是為誰而設計的,它的目標消費群有哪些心裡障礙,廣告要怎麼影響他們的看法。

  導演的工作在某方面,和了解目標消費群很像,在螢幕上出現的每一個人物,都必須要有原因,經過考慮,導演必須了解每一個角色在每一個時刻在想什麼,該強調哪一個細節,該刪減哪些不相關的元素,導演必須有能力站在不同的角色思考事情。

  推薦大家去看一本書「希區考克與楚浮的對話錄」,裡面記錄了希區考克拍每一部電影的思考過程,楚浮等於是扮演一個無知大眾,幫觀眾問問題,平常自學也要像楚浮一樣,不斷問問題,然後學會自己回答。了解導演的思考脈絡,再去看他的片子,才能夠看出大師是怎麼做到的、在創作的過程中面臨了哪些選擇,在觀念與案例之間尋找關聯性,你就會開始了解創作過程是怎麼一回事。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8年7月號320期:
David龔專欄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