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25

揭開情緒辨識與AI的黑盒子


文/詹致中 攝/陳欣婷

  當機器能感知情緒,變得比人類更了解自己,這已不再是電影劇情,而是正在進行式。雲講堂邀請 PHD Taiwan 繼續從《MERGE -人類和科技的融合》一書中探討,當各行各業想提升個人化體驗,該如何善用 AI 分析及辨識消費者情緒,達成真正大量客製化服務。


以情感運算提升個人化體驗

  人類的情緒如黑盒子,機器如何學習與模仿?專長情感運算的清大電機系副教授李祈均表示,人類是透過互動來理解對方,因此讓機器透過感測器學習人類各種互動情境,就能實現「情感運算」。在技術開發過程中,人類也變得更了解自己。

  要了解「情感運算」發展,得先爬梳古希臘哲學家如何定義情緒。當時人們認為人有理性與感性,柏拉圖曾譬喻,靈魂被兩匹馬,理性與慾望帶著奔馳。17 世紀笛卡兒名言「我思故我在」,又開展出有別唯物主義的心物二元論(Mind-body dualism)。從此觀點延伸,近代學者認為生理與情緒為一個整合系統。近年認知過程(Cognitive Process)更成為顯學,情緒是緣於外在環境刺激。例如,當人被罵時身體立刻分泌腎上腺素,產生憤怒情緒,但大腦會迅速判斷合不合理,再產生對抗或壓抑的行為。李祈均:「1960 年代盛行概念,想像人如電腦,認知過程是被訊號刺激,產生行為反應。」

  當人的情緒被建構出系統,工程人員思考如何以機器實現AI 化。只要情緒能被明確定義與標記,就能訓練機器判斷。情緒分類最初由心理學家探討,分析人類臉部表情,建立六大基本情緒,如害怕、生氣、傷心、厭惡、喜悅、驚訝。「由於表情是由數個面部大神經控制,種類有其限制。」李祈均表示,後續進化出更複雜分類體系,比如分成正負向情緒與激動程度不同維度疊加,能更完整地表述。


情感運算濫觴

  「情感運算(Affective Computing)在1995 年由美國MIT 情感運算組發起人Rosalind W. Picard 教授所命名。」李祈均說明Picard 教授從生理資訊出發,接著投入臉部與聲音辨識,為情感運算重要先驅。經過二十年來發展,在CPU 運算、數據、AI 等進步,情感運算也突飛猛進,近年商業化應用也如雨後春筍誕生。比如李祈均演講中提到cogito、Sticky、Realeyes 等公司,分別在客服文字語音情緒分析、臉部情緒分析網站使用者經驗、廣告效果分析等提供各種服務。

  目前AI 情緒辨識侷限,在於轉換領域需重新標記與訓練,無法像人一旦學會,就輕易優游於各種情境。李祈均說明,此技術挑戰類似於自動車影像辨識,現行解決方案是採用「遷移學習」,先訓練AI 到某階段,而非重頭開始。若以人做譬喻,就是高中生學習新知,會比幼稚園學生更快速上手。李祈均的實驗室曾跟大愛電視台合作,先利用文字和圖像做好情緒標籤,再整合未標記情緒的大愛資料庫,讓訓練時間節省一半。

  人類情緒也會因對象而有差異,這讓標記工程更複雜。李祈均解釋:「像我們面對母親、孩子或朋友的生氣方式,都會有所不同。」但工程角度對情緒一視同仁,就難以客製化互動。而遷移學習技術,讓機器先學習能共同應對的情緒,再針對個別對象做學習,就能有效提供高品質體驗。


從電影看人類AI 想像

  來自英特爾市場開發部經理鄭曜庭,刻意避開艱深術語,以好萊塢的 AI 電影開場,剖析CPU 演進如何影響科技進展。《模仿遊戲》以二戰天才科學家圖靈為藍本,他發表的圖靈測試,仍是目前測試機器有無智慧標準。2001 年名導演史匹柏拍攝《A.I. 人工智慧》,想像未來將出現小孩與牛郎陪伴機器人。2013 年出品《雲端情人》則是Siri、alexa 等語音人工智慧的終極想像,機器有自我意識,這也讓人聯想到《銀翼殺手》,能思考的機器人,理性決定消滅殘害地球的元兇人類!電影劇本反映了人類想像,對 AI 懷著期待又怕受傷害的狀態。

  「為什麼這幾年 AI 那麼夯?主要是雲端運算、大數據、物聯網等發展。」鄭曜庭表示,回頭觀察發現處理器以莫爾定律呈指數發展,起了推波助瀾作用,加上類神經網路革新做到多層深度學習,以及 GPU、TPU、FPGA 等專門用於 AI 處理器被研發,讓影像、語音等辨識率精度高於人類。


從AlphaGo到AlphaGo Zero

  提到 AI 里程碑,免不了要提到打敗棋王 AlphaGo。圍棋變化有10 的170 次方,相當於宇宙星系總和,早期認為機器戰勝人類是天方夜譚,但多種科技匯流,讓人類終究被擊敗。「在 AlphaGo 擊敗韓國李世 、中國柯潔後,又發展 AlphaGo Master,在網路對弈擊敗數十位世界高手。」鄭曜庭補充最新的 AlphaGo Zero 更驚人,不需餵棋譜數據,由機器自行學習規則,訓練36 小時就走過人類千年棋局經驗,不僅擊敗 AlphaGo,且耗電量更低。

  AI 應用已滲透到日常。最經典的軼聞,是零售商分析消費數據,就投遞出衛生棉廣告,比妳還了解自己生理週期。鄭曜庭也舉出數個案例,如美國有線電視龍頭Comcast 擁有三千萬用戶資料,掌握收視行為,推薦個人化影視內容。或是 ASUS 手機,用AI 掌握充電習慣,讓電池壽命延長。「我最愛的案例,是波士頓市政府路平專案。」鄭曜庭解釋當市民下載 App,開車時手機會偵測路面震動,自動回饋馬路是否需要維修。


AI 是救世主或終結者?

  發展 AI 過程中,人類也要關注道德倫理議題。鄭曜庭點出 AI 運算會耗費大量能源,連帶產生環境危害;餵養錯誤資料,讓聊天機器人講出種族歧視的用語;基金公司使用相似演算法,讓投資集體拋售引發市場崩跌。「當 AI 預測死亡比人類準時,是否為好事?」鄭曜庭解釋可能會產生醫療糾紛,或讓人類放棄希望。當全世界爭相投入 AI 商機,人類也該同步思考潛在成本與風險,並引導AI朝向良善應用邁進。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8年7月號320期:
報導:揭開情緒辨識與AI的黑盒子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