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1

新媒體的出路在哪裡?


文/沈翎 

  媒體、廣告與群眾之間,因為數位科技的興起,展開了一場新的角力戰:媒體期望獲取更多的注意力,廣告人努力試圖將注意力變現,而群眾,想要找回自己的訊息自主權,三者之間的角力,讓整個內容與行銷生態,產生了全新的變化,目前依賴的流量變現機制,對絕大多數媒體而言,在幾個全球性大平台主導的商業環境下,沒辦法帶來足夠的廣告收入,但錢總是得有人付。付錢的人不是廣告客戶、富爸爸,就是讀者。媒體要如何突圍?科技的應用會是媒體找到出路的救贖?

  在目前的媒體嘗試中,訂閱制與區塊鍊兩種模式,是最受關注與討論的方向。就經營模式來看,訂閱制其實不是新方法,傳統的報紙或雜誌,訂閱制就是基本的模式,由於訂閱制聚集了一群精準的讀者,掌握了他們的注意力,進而長出所謂的廣告模式,也就是將讀者的注意力再轉賣出去。然而,讀者閱讀習慣因為網路太多訊息管道造成的碎片化,社群媒體更讓同溫層效應強化,由下而上的訊息傳遞模式,不但讓媒體喪失了議題主導權,過去賴以生存的廣告為主的商業模式更受到嚴峻挑戰。

  基於這樣的產業現實,許多媒體回歸基本,將經營重心放回閱聽人身上向讀者收費,然後以定期或不定期的承諾,把內容遞送出去,支持整個內容生產的運營得以持續。其中《天下雜誌》是老牌媒體中,相當積極嘗試的一員。2017 年3 月,天下開始啟動以月費為基礎的「全閱讀計畫」,根據《天下雜誌》對外公開的資料,「天下全閱讀」推出之後並沒讓流量明顯往下掉,反而還微幅上升 ,全閱讀的有效訂戶數,訂戶續訂率也維持在 90% 左右,超過當初預估的 60% 到 70%。而新媒體則是以訴求個別作者為定位,目前有150 位作者的「SOS Reader」為代表,讀者平均一個月收費 150~180 元。價格範圍則依據作者的內容屬性進行定價,比如曾參選台北市議員,目前位年輕世代意見領袖苗博雅,讀者群比較偏年輕,就會推學生方案;但像主打科技產業分析的「有物報告」,主力讀者群在 30-40 男性主管,就會收高一點。

  對於這樣模式樂觀的人認為,消費者其實已經習慣了要聽音樂就訂閱 Spotify 或 KKBOX,要看電影或影集就訂閱 Netflix,所以內容媒體的訂閱制,需要的時間與好的平台誕生。但悲觀者則認為,傳統媒體之所以主要以廣告模式為主力,就是訂閱模式並不足以支撐營運所需,加上網路時代閱聽讀者選擇性更多,訂閱制到底能給出什麼不一樣的價值?

  在兩岸三地頗受好評的新媒體《端傳媒》總編輯張潔平就曾撰文表示:「內容為王,做好內容,自然有品牌和讀者,有了品牌與讀者,自然有廣告收入。這是一個新聞人的簡單心思。」然而,在面對財務危機之後,她自承,自己的思維從「如何生產好內容」逐漸轉為「如何讓好內容活下去」。她也提問,在商業模式與媒體擔負的公共責任的兩端之間,有沒有第三條路?

  基於這樣的理由,張潔平與一群朋友成立了新媒體《Matters》,試圖打破既有的社交平台演算法模式,搭建一個以議題而不是人際為核心的交談網絡,更引發關注的點在於,將導入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透過數位貨幣與知識信用體,驅動用戶進行開放閱讀、付費參與的優質內容社交平台。

  當科技最夯的技術搭上了新媒體的話題,都很好奇,《Matters》做為華語世界第一個運用區塊鏈技術來促進公共討論的內容平台,「區塊鏈的具體作用是什麼?」「一定非要用到區塊鏈嗎?」從定義上來看,區塊鏈是一種去中心化的分佈式電子記錄系統,一筆一筆的交易資料都可以被記錄,而且無法被竄改,透過依靠複雜的密碼學來加密資料,再透過巧妙的數學分散式演算法,讓網路世界中最讓人擔憂的安全信任問題,可以在不需要第三方介入的前提下讓使用者達成共識,以非常低的成本解決了網路上信任與資料價值的難題。因此只要舉凡身份認證、交易結算、資金移轉、貿易融資、保險、證券、監理科技等,都可以運用區塊鏈的技術來增進效率。

《Matters》對外表示,在今年6 月,平台裡面所有的內容都會上鏈,上鏈後代表著之後平台上的內容、評論等所有的紀錄都將永久保存而且不可以篡改,用這樣的方式來確保知識的財產權並確立來源的可信度。平台開放後用戶可以免費看到上面的內容,不過如果要發文、回文、評論、跟其他用戶互動就必須要付費購買 Matters 幣,這樣的方式就像是買門票入場,入場後可以透過發文、回覆等互動來賺錢,如果文章吸引人,就會吸引讀者付費獎賞,而他們所發行的數位貨幣MAT,也將會與實體世界的貨幣掛勾,因此創作者獲得實際回饋,鼓勵好內容才會持續產出,希望突破一般媒體先確定讀者受眾後再收費營利的模式。

《Matters》首頁畫面。(圖/取自網路)

  《Matters》還未正式對外開放,僅以封閉邀請的模式進行小規模的測試,目前包括實際運作機制、評分標準到貨幣轉換相關的說明,也還在整理調整中,雖然對於採用區塊鏈技術,也有不少評論者認為只是個噱頭,對於內容媒體的發展,不見得有必然的創新驅動力量,然而,誠如張潔平所言,「如果現在不做點什麼的話,以後就不要抱怨自己生活在垃圾輿論裡。」在資訊的世界裡,如果不想內容產業走到劣幣驅逐良幣的窘境,哪怕只是一條不知前景的小路,都要勇敢地走向前一試。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8年4月號317期:
評論:新媒體的出路在哪裡?從訂閱制到區塊鏈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