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3-06

「個人化」的迷思


圖片來源/http://picjumbo.com/


文/Ethan Chiang 圖/取自網路

  電子商務已經不是什麼新鮮事了。之前在韓國工作時候聽我同事說,他們週末出門都是純逛街,真正買東西完全不用上街,直接線上買,什麼都有,什麼都賣,什麼都…


  在電子商務的使用經驗設計上,除了順暢安全的購物流程,「個人化」是很常被拿出來探討的。但什麼叫做個人化?假設一個消費者在購物網站上買了一包衛生紙,通常「系統」的反應會是「啊~這個人很愛衛生紙,他下次進來我們吐一堆不同品牌的衛生紙給他選。」但消費者衛生紙只是為了生活需要,他對購買衛生紙完全不感興趣。之前聽過一個笑話,一個除了寵物用品之外什麼都感興趣的朋友,上網為家裡的小狗買了一次狗食之後,從此該購物網站推薦給她的產品全部都是寵物用品。但寵物用品是他唯一不感興趣的。

  消費者看完或買完某個商品後推薦類似品牌或商品,那是「偽」個人化,那只是抓取用戶上一次的資料吐出相關的資料,只是猜測。另一種是需要被設定的個人化,那是個人化中是粗糙及最初階的,很多App或網站在使用者第一次造訪時會問一堆問題,例如你喜歡哪一類的新聞、哪一類的產品等等,依照使用者提供的資料來運算顯示的資料,這種符合使用者喜好的機率比較高。但需要使用者花時間去告訴你,如果簡短的流程還好,但若需要我花很多時間去告訴你一堆個人資料,我會直接跳過。

  我認為「個人化」的最高境界是完全不著痕跡的,例如我很常去一家餐廳,每次去都要排隊,於是我留下人數、手機、姓名,接著店員就會跟我說預計要等多久。去了幾次之後,有一次我又帶著家人去,才剛接近櫃檯,我都還沒說什麼,店員就直接跟我說,蔣先生,兩大兩小,一張娃娃椅,兩份兒童餐具,大概要等30分鐘。我說聲謝謝後就帶著太太小孩去逛逛再回來。

  真正順暢的個人化是不需要一直對使用者強調「嘿!你看!我要幫你個人化」。而且所謂個人化是無法在服務一開始就被「設計」的。個人化需要時間,並不是透過使用者填一堆資料或設定,而是花一段時間去學習使用者的習慣,去了解使用者購物的習性、頻率、方式、金額,甚至從他購物的資料中了解到他有家人、朋友,這些資料都需要被花時間累積,才能漸漸地提供所謂「個人化」 的服務。最高竿的個人化是完全不著痕跡的,讓使用者在使用你的服務時流程順暢到不用花太多時間思考,甚至不用思考。

  我記得有一個租車公司廣告,男主角打電話去,服務人員直接跟他說X先生,台北到高雄,油箱加滿,加租一部腳踏車。這只能說是個貼心的服務,還不是真正的個人化,因為男主角用該服務租車油加滿從台北到高雄騎腳踏車可能已經800遍了,所以服務人員只是用過去的資料「假設」。更接近「個人化」的方式是當我走進一家常去的服飾店,店員將符合我喜好的新款衣服直接拿給我試穿。我認為沒有真正的「個人化」服務,服務永遠都在學習消費者的行為,不斷累積使用者的使用習慣,去找出每個使用者的模式,並提供對應或延伸的服務。




本文作者為Yahoo奇摩亞太區設計經理Ethan Chiang。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3月號283期:
單元:專欄:「個人化」的迷思


--
歡迎轉貼文章,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臉書粉絲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