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4-06

David Kung專欄--什麼是「換位思考」?

廣告導演、創意、策略顧問、教授David龔。

本文作者為David龔/廣告導演、創意、策略顧問、教授

  很多人都聽過「換位思考」這幾個字,但要真正做到並不容易。因為大腦是我們每個人最大的敵人。當你真的有能力「換位思考」的時候,你的思考能力和創造力,溝通能力,想像力,才容易開竅。 以下我舉幾個換位思考的例子。

甘地的故事:
有一次甘地搭火車時,一隻鞋子不小心掉下火車。
他沒辦法撿,因為火車開始動。
甘地很冷靜的脫掉另一隻鞋,把它扔往第一隻鞋的方向。
一位乘客問他為什麼‧‧‧
甘地微笑回答:「在軌道旁撿到它的窮人,會有一雙鞋可以用。」

  這則故事,很清楚示範甘地是有能力隨時換位思考的人,因為一般人鞋子掉的時候,立刻想到的不會是窮人。

以下廣告,是1984年倫敦BMP的 John Webster 設計的。客戶是Guardian 報紙。 一共只有3個鏡頭,從3個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件事。主角是一名 Punk(龐克)。Punk 是英國 70年代的反社會現象的叛逆人物。



The Guardian廣告

第一個鏡頭:
Punk 跑向路邊的女子。這時,看片的觀眾並不了解會發生什麼事,但會意識到危機感‧‧‧

第二個鏡頭:
觀眾發現 Punk 的目標是一名手上提公事包的商人,商人轉身緊緊抱住公事包。

第三個鏡頭:
讓觀眾了解 Punk 的目的是把商人從即將掉落的磚塊下推開,救商人一命。

廣告的旁白:
一件事,從一個角度看,將給你一種印象。從另一個角度看,給的是另外一種印象。只有當你看到整個狀況,你才能完全了解是怎麼回事,你必須看事情的全面。

  再來,這是90年代在英國電視上播的節目《Hypothetical》。節目概念是透過蘇格拉底反詰法,來檢驗社會議題。節目的主題是有關「強暴案」。主辦單位邀請議題相關人士:真正的男警,女警,警察局長,檢察官,辯護律師,提案律師,大法官,重量級的社會人士。主持人是哈佛法律系的一名教授,Charles Nesson。主持人在節目過程中會同時扮演好幾個角色:報案的女子(受害者)、嫌犯(他自稱是無辜的),透過不同關鍵人物的觀點,來檢驗一個強暴案的過程:從報案開始,如何安撫受害者,如何採訪受害者,如何逮捕嫌犯,如何蒐證(合法與不合法的方式)一直到結案。主持人會隨時切換立場,攻擊警方的立場,挑逗現場各律師的道德觀,帶著看節目的觀眾檢驗正義與誤判之間的模糊地帶。



誰需要「換位思考」

  律師,行銷,說故事的人,創意,父母,水果攤的老闆,員工, 老師,學生,家長,記者,設計師,導演,編劇,演員,警察,詐騙集團……都需要有能力「換位思考」才能夠了解顧客、對立者、同事、陌生人、 大眾、夢中情人、都在想什麼....才能夠理清障礙,解決問題,達到目的。

  成功與失敗的差別就在於思考能力。問題是大家從小已經習慣當觀眾。當觀眾是一種享受,看一部有趣的電影好像自己有在動腦。其實那是錯覺,你是被導演,編劇設計的。人家花很大的功夫才把故事想出來,克服很多問題才把影片拍出來,把線索留給觀眾讓他們自己把故事拼起來。如果你無法脫離觀眾的立場看事情,你永遠不可能學會思考。你必須學會如何站在創作者的角度思考:他當時面臨的題目?了解他的思考過程,他是如何想到的?他了解哪些觀念是你現在不懂的?

  思考最大的障礙是自己的習慣。當我們不知道自己是從錯誤的角度或是觀念在看事情的時候,看再多書、上再多課,效果都會有限。蘇格拉底的反詰法是好老師具備的教學技巧,那是問問題的技巧,卻是台灣學生最缺少的。老師需要讓學生了解它的重要性,要示範給學生看,點醒學生現有的盲點,學生才會意識到問問題的重要。 

  換位思考是一個問問題,檢視題目的步驟,提醒學生要透過不同的觀點來檢驗題目。這是可以學的,但是學員現有大腦的習慣,會是自己最大的敵人。必須透過有經驗的老師在現場不斷地點醒與提示學生的盲點,換位思考才能夠慢慢見效。 

  12小時的換位思考只是一個開始,建立自己的「自學手冊」,不斷累積與重覆檢驗學習內容,改變當觀眾的習慣,變成一個有能力隨時換角度看事情的人,那時候你就搭上對的班車了。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7年1+2月號304期:
單元:專欄:什麼是「換位思考」?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