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我在歐美工作的廣告作品集


本文作者為 David 龔 廣告導演、創意、策略顧問、教授

  我大學畢業時花了兩年時間準備創意作品集,前往倫敦找工作。

  我在倫敦的第一個老闆是 Jeff Stark,當時是 1982 年, 廣告公司的名字叫 Hedger Mitchell Stark(簡稱 HMS)。在那個時代,這家公司得了不少獎,我加入之後有機會接觸 IBM、英國鐵路等大客戶,後來 HMS 進入全盛時期,得很多獎,越來越有名,1 年後就被 Charles Saatchi(廣告界名人)親手買下來。

  當時在外人眼中,我擁有最好的機會,但我一直告訴自己不該被擁有的東西牽絆,所以我後來決定丟開廣告去做導演。做廣告導演是我在大學念書時,因為愛看電影而埋下的種子,但當時覺得自己經驗還不夠,後來開始工作之後,心想自己已經累積了做創意的經驗,也許我可以慢慢先導自己的片子,當時我是這樣想的,所以後來慢慢轉向廣告導演,在歐美拍了上百支廣告。

  幾十年後回過頭來看自己,我或許一路丟掉很多東西,但如果不這樣,我可能沒辦法真正自由自在地做出好東西。在抉擇之間,如果你肯冒險,事情的改變將如一陣強風,遠遠超出你的想像。

  以下是我開始在歐美工作的廣告作品集,我選出比較印象深刻的幾個故事:

1. 第一次勇敢批評老闆的平面稿:

• 商品:IBM 打字機
• 目的:強調這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打字機

  當時 Jeff Strak 是文案,也是我的老闆,他已經得過很多獎,當時我不知道自己有沒有足夠的判斷力來批評 Jeff 的主意,但我還是會忍不住說出我對他一些主意的看法。

  有一次是關於 IBM 的平面稿,他寫了一句話後,要我把稿子畫出來跟客戶提案。



  我在畫的過程中,發現句子裡有「i」、「m」,就是差一個「b」,所以我擅自把「world」改成「globe」。Jeff 看到稿子後,罵了一句:「他媽的,我怎麼沒想到!」

  在我工作的第一個星期,我贏得了 Jeff 的尊敬,成為他可以相信的夥伴。當然,那時候我的主意並不能像他想的那麼快,但是他知道,不夠好的主意我也不會輕易妥協。

2. 接到沒有 SINGLE MINDED 的簡報,還是得想辦法 SINGLE MINDED:


• 商品:iIford Film 職業級專用黑白底片


• 目的:強調底片專業與創意



  iIford Film 底片要在倫敦的攝影展門口放一張宣傳大海報,客戶堅持一定要看到他們全部的商品,4 種黑白底片與 1 種彩色底片。

  我跟廣告公司業務說:「不可能。」業務跟客戶說:「不可能。」客戶說:「我不管。」而業務回來跟我說的說法是:「客戶說他相信我們能夠做到。」我說:「不可能。」

  過兩天, 我在整理辦公室時看到 David Hockney 的書,想到他一連串組合的分割拍立得照片,這技巧在廣告中還沒被用過,而我希望主題就是攝影師拍自己,我立刻請公司與 David Hockney 聯絡,大家都猜他的價錢一定很高,結果 Hockney 答應了,而且接受我們能夠出的費用,唯一的條件是我們必須等 4 個月,他才有空,很可惜因此錯過與 Hockey 合作的機會。

  我們第二人選是倫敦當地的知名平面廣告攝影師,我覺得應該在室外拍,可以更清楚地表現不同底片的功力,但他概念與我不同,他選擇在 Studio 拍攝。那時候的我還沒有自信,還沒學會保護正確的想法,現在我不會再犯這個錯了。


3. 我的第一支 TVC:


• 商品:英國鐵路

• 目的:宣布直達機場的新路線


  這支影片是我的第一支坎城金獎。


  1983 年英國鐵路要告訴所有住在倫敦的人一個新服務:直達 Gatwick 機場的火車。一般開車往 Gatwick 經常會塞車,需要花 45 到 60 分鐘才會到達,有了這項服務,半小時內就能抵達機場。

  想像你是住在倫敦的人,鐵路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而你是看著英國鐵路的 logo 長大的,這個 logo 從 1965 年就存在了。當年這一支 20 秒的 TVC,播出之後產生的記憶度非常高,英國民眾都非常印象深刻,因為我把它們的 logo 拆解了。雖然在這支廣告之前,也有宣布過其他去機場的路線,但同類型的廣告做了 10 年,都沒有人發現隱藏在英國鐵路公司商標裡的那架飛機。



4. 我做創意的最後一支片子,做導演的第一支片子:


• 商品:英國視力檢查協會
• 目的:提醒中年人每年定期檢查眼睛


  英國人都有習慣每年固定做視力檢查,因為是免費的。1989 年開始,英國政府宣佈視力檢查與配眼鏡,每人必須自費。

  這引起英國所有眼鏡行的不安,擔心人們為了省錢而改變檢查的習慣,生意將會大受打擊。而政府擔心的是,10 年後的英國會變成一群四眼田雞,所以大家出錢聯合起來拍廣告,提醒大家要定時檢查眼睛,免得出醜。

  我的另一個老闆 Tony Kaye,當時以得過 4 座坎城金獎的導演身份給我兩個意見:一個是,他覺得我選的演員很糟糕;另一個是,我原來分鏡中的第一個鏡頭不該是公車站,應該是一支看起來模糊的站牌。

  最後我選擇聽他第二個建議,而堅持自己對演員的看法。後來,這支片子在坎城獲得了金獎和英國無數的獎,天知道那時候我連剪接都不懂,只能說,「真的是運氣好。」


5. 國外得獎的片子中,這支讓我最開心:

• 商品:比利時牛奶協會
• 目的:鼓勵年輕人持續喝牛奶


  1993 年,比利時發覺他們的年輕人從 14 歲就停止喝牛奶的習慣,因為 14 歲年輕人認知是:「我已經長大了,牛奶是小孩子喝的東西。」解讀這句話是:「喝牛奶,等於我承認自己還是個小孩。」

  在廣告出現的人都是 14 歲年輕人心目中的大人:20 出頭的人,大人的嘴唇上當有牛奶的痕跡,每個人都被問「喝不喝牛奶」,但是沒有一位大人承認。這支片的成本相當低,逼著我用一位剛畢業的學生,沒有拍過任何廣告片,我認識他是因為他在唸書的時候常常在我的片子裡當助理,一位非常負責的年輕人,也是我監製的兒子,後來這支片獲得 Belgium Art Director’s Club 的攝影金獎。

  令我一樣開心的是,兩年後這支片子獲得了 Epica 的獎:比利時最有效的廣告。這證明當初我的解讀是正確的,而片子傳達的暗示也被 14 歲年輕人看懂了。14 歲的年輕人的解讀:「其實大人都還在喝牛奶,我只要跟著大人一樣撒謊,不承認我還在喝牛奶,不就行了嗎?」



6. 自己出來當導演的第一支片子


• 商品:肯亞白帽啤酒
• 目的:慶祝肯亞足球隊進入世界盃前 16 強


  掛牌當導演並不如預期中順利,足足等了 4 個月,一支片子也沒拍到,身上只剩下 8,000 塊台幣,後來總算有一支片子指定我做導演,居然是非洲肯亞的當地廣告公司,要拍一支本地啤酒的廣告,想要有點英國味,又不可能出太多錢,於是找到了我。「總要有開始嘛!」我跟自己這麼說。所以我一路飛到非洲,開始了真正的導演生涯。

  這支廣告在執行面充滿各式各樣的問題,腳本也不怎麼樣,是我這輩子拍過最有挑戰性的廣告,有些人可以選擇隨便拍拍了事,但我選擇面對問題,找到新的視覺方法來拍。

  在 1990 年的坎城廣告影展中,倫敦上奇的創意總監 Paul Auden 選出當年度 20 支視覺效果最大突破的廣告影片,這支白帽啤酒是其中一支,因為這樣的經驗,讓第一次拿導演筒的我,有更大的信心去成為一個導演。



7. 我學會說故事的片子:


• 商品:Europe 2 法國電台(需要動腦的電台)
• 目的:鼓勵知識份子多聽 Europe 2:用腦越多,越需要聽 Europe 2


  我的老師 Michael Partridge 住在巴黎時,在電視上看到這一系列的片子,Michael 說他很喜歡,沒想到是我拍的。

  我告訴 Michael:「拍片的過程中,我得罪了廣告公司的 ECD(創意總監)。」我解釋 ECD 對 Casting 的看法與我不同,他認為演員應該像愛因斯坦,一位老老而可愛的科學家;而我認為演員應該像個知識份子,這樣年輕觀眾才有認同。

  Michael:「結果呢?」我:「在跟客戶開會時,客戶很輕易地下了令 ECD 失望的決定。」我告訴 Michael 我開始真正了解剪接的力量,因為看懂了一本書—大衛馬密《導演功課》。

  ECD 來片場探班時,發現我每拍完一個鏡頭,就停下來看書,邊看邊點頭,ECD 問工作人員我在幹嘛?他們正經八百的回答:「他好像在學做導演。」ECD 搖頭,離開了現場。

  也許他再也不會找我拍片了,但是我發覺所有的答案,真的都在那本書裡。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0年6月號341期:
專欄:我在歐美工作的廣告作品集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