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03

經營雜誌閱讀的純粹本心 群集夢想光芒的創意基地

boven cafe 外觀。

文/廖家儀 攝/陳欣婷

  年底邁入第四年的 boven 雜誌圖書館,今年 9 月於 1 樓增設的咖啡廳正式開幕,明亮落地窗成了 boven 的新封面,為每個準備進入地下室飽覽雜誌風景的人揭開最搶眼的序幕。本次專訪boven 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與讀者分享他一路走來的歷程,以及對雜誌的滿腔熱情。

  boven 雜誌圖書館成立於2015 年,為台灣第一個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秉持著「分享」的精神,重整其 10 多年來的藏書,以提供一個靜謐的閱讀空間為目標創立了 boven。採取入館付費的方式,提供想瀏覽各式雜誌的愛書人,有個可以查詢大量不同類型雜誌的舒適空間。 


從看見需求到滿足需求 boven 多樣貌延伸

  曾擔任雜誌進口商業務,周筵川不斷拓展各式雜誌類型,也漸漸發現許多人有看雜誌的需求,但不見得有足夠金錢能夠購買每本雜誌。即便一些大型圖書館的雜誌藏書很豐富,這些場域卻不符合對於雜誌有需求的客群。基於希望讓這樣有趣的載體能夠被看見,他想創造一處介於家和工作,且與公共圖書館不同的空間,讓人能輕易來到這裡,閱讀所有想看的雜誌。

boven 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

  創立至今,周筵川坦承一開始的想法很簡單,只是想做一個收費制閱讀服務空間,但沒想到會在經營過程中不斷看見新需求,客戶也從個人逐漸擴張為店家、企業,像是髮廊、咖啡廳和飯店,有越來越多地方能夠看到 boven 的雜誌,陸續發展出許多他不曾想過的服務。例如先前與 Pop Up Asia 亞洲手創展合作,在活動場域中設置的兩面書牆便是由 boven 所提供,也產生不錯的迴響。此外,也與北區家扶中心有過合作,利用雜誌裡的一些圖樣照片做成卡片,送給他們的親人。而除了上述所提及的多項服務,boven 本身也會舉辦各式講座活動,像是看電影或手作課程,也有過暗房沖洗底片教學,並結合樓上咖啡廳舉辦的相機市集,將樓下的閱讀空間轉換成大暗房,把整個空間調為全黑,教大家沖洗照片。

  而這些衍生出的活動都是周筵川剛創立 boven 時不曾想過的,於此同時也是希望讓 boven 更被大家所認識。他提及「有很多人知道 boven 雜誌圖書館,但真正來過的人卻不多」,這些人缺乏一個理由讓他們前來 boven,因此舉辦這些活動不僅希望讓大家知道,也盼能讓大家親自前往 boven 體驗閱讀的樂趣。為何會成立「boven咖啡廳」?周筵川表示,從客戶中慢慢發現需求的轉換,進而發展出各式服務,才會有開哪啡廳的想法。縱使 boven 創立之初,以不銷售飲品作為初步篩選顧客的方式,但是一直以來,常來 boven 的客戶,至少都會待在這 5、6 個小時,甚至花一整天的時間,注意到他們都有飲品需求,因而慢慢衍生出這樣的轉變。此外,前來 boven 的客戶也會在這裡舉辦交流活動,需要一個能夠大聲講話的地方,因此樓上閒置的空間,便成為開設咖啡廳的最佳場所。


  談到經營 boven 的最大困難,周筵川認為是「理解」;因為雜誌圖書館是相對不那麼普及的場所,就大眾的認知這裡不僅無法被定義為書局,更不是咖啡館,反倒像是升級版的漫畫王(漫畫出租店),只是漫畫轉變成了雜誌。他表示雜誌圖書館的概念並不難懂,如同我們進入圖書館一樣,也需要身分證明才能使用圖書館的空間。這讓他重新思考,或許不是沒有適當宣傳 boven 的關係,因為需要花很多時間才能理解boven的人,也不一定適合這裡,於是轉而傾向對那些真正好奇的人多作解釋,其餘在網路上提出疑問的人,就請他們親自來 boven。面對這個問題的解方,周筵川笑答:「很多事情問的再多,都不如親自來這體驗一趟,只要你來使用過這個空間,我相信未來當他有需求時,一定會第一個想到 boven。」


boven cafe 與 BIG ISSUE 合辦回顧展留下的足跡。


用雜誌精神 開一家咖啡廳

  對於周筵川而言,新開設一家咖啡廳已是全新的挑戰,因為不希望只是讓台北市又多了一家咖啡廳,他開始不斷思考如何將 boven 的精神延伸到新設立的咖啡廳,讓它不只是賣飲品和餐點的地方,而是將 boven 的價值呈現在這個空間上。在他反覆思索這項命題時,念頭一轉,突然發現「這間咖啡廳本身就是一本雜誌」。當路人經過時看見大片的透明玻璃帷幕,就如同閱讀一本雜誌封面,而玻璃幕上的文字是之前與 BIG ISSUE 合辦回顧展所留下的,彷彿是封面上的標題與介紹,引領著人們走入這本實體的大型雜誌,而裡頭的內容,則反應在未來將舉辦的各式座談會和新書發表。把「一本雜誌變成實體空間」的概念運用到咖啡廳,比如說雜誌每個月會出一本,這間咖啡廳就在不同時段輪替展出內容;雜誌每期會有不同的專欄文章,這裡就轉換為每次與不同單位合作舉辦的工作坊。將體驗從平面化為實體,彷彿親身進入一本雜誌,並在未來持續嘗試,將boven 與雜誌精神轉換到這個空間。

boven 雜誌圖書館內部空間。

boven 雜誌圖書館內部空間。


回到事情根本 重回紙本懷抱

  周筵川在創立 boven 前曾在唱片行、雜誌店工作,除了談及經營上的困難,也請他就自身觀察聊聊現今出版情況。他提到隨著科技化普及,無論在聽音樂或其他相關產業上,各種轉變都已不是五、六年級生所熟悉的。而像現在的八、九年級生,從出生就是直接體驗數位的時代,他則是在紙本走向數位的時代下成長。而體驗過紙本、類比的世代人們,會相信它們原有的價值,以及最純粹的美好,就如同大家開始重頭回去聽黑膠唱片,許多人會認真把聽音樂的方式回到最根本,他相信閱讀也會走向相同的轉變。

boven 雜誌圖書館擺放雜誌的一角落。

  如同過渡期般,網路的方便讓閱讀載體更加多樣化,進而影響出版業。出版業者必須提供不同於網路上的內容,讓讀者可以閱讀到和網站不一樣的資訊和體驗。對周筵川而言,看網路的資訊無法專心一意,比如說商業周刊或是天下等網站裡專訪人物的內容,會因為需要而插入廣告讓閱讀被干擾。而當大家越來越常使用數位媒介時,廣告便會增加,但是大家都會使用能擋掉廣告的外掛程式,所以人們終將會回到紙本,選擇自己想看到的內容。


讓閱讀持續在島嶼上遍地開花

  boven 雜誌圖書館裡,絕大多數都是外文雜誌,周筵川表示,他想要提供更不一樣的閱讀選擇,希望大家來這裡,除了一些台灣刊物外,可以接收更多國外的資訊,如先前提及的合作單位如髮廊、飯店,我們可以在剪頭髮、旅行等地點,甚至不用侷限於時間限制,就能吸收到這些資訊。他想要創造更多閱讀機會,將 boven 的雜誌把台北市、或更大範圍的地區鋪滿。周筵川的目標始終如一,便是讓更多人體會雜誌圖書館的概念、有更多單位一起來做這件事,讓閱讀地圖無限擴散。

  因為boven的開創,台北有越來越多類似的空間出現,像是專門於漫畫、藝術、或是攝影書及繪本的圖書館,對於想經營這類型空間的人而言,boven 雜誌圖書館給了他們信心。周筵川也建議大家,「清楚目標」和「熱情」兩者非常重要,因為他在這個產業累積了一定經驗,所以看見需求所在、知道書要從哪裡去找,然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磨練。而 boven 能夠成功走到現在,主要原因是來自對「進書」的堅持,因為有許多這類型的空間,最初創立並沒有確立自己的目標,只是想尋覓出一個獲利模式。boven 至今已累積 30,000 多本雜誌,每月購入數百本新書,不間斷累積、不停止分享,專心一意的走在閱讀分享這條道路上。現在,不同類型的圖書館在各地百花齊放,台中、台東也有一些複合式空間能夠看見 boven 的雜誌,閱讀地圖的路徑未來會走到哪,值得大家共同期待!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8年10月號323期:
創意火花:專訪 boven 雜誌圖書館創辦人周筵川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