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10-19

《雜學校》串連多元可能 「玩」出臺灣教育新創力


文/鄭翊均 圖/奧茲藝術提供

  2015年以「地表上最有趣教育展——《不太乖教育節》」扎穩根基、在2016年「學你想學、學你想成為。(Learn to be, not taught to fit.)──《雜學校》」打響知名度,同時創下華山1914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單日最高售票紀錄。在《雜學校》熱鬧的展場內,我們看見另人動容的一面是:街頭巷尾一條心,所有參展者和民眾都為了臺灣創新教育與未來共同努力。而凝聚這些教育新創力的奧茲藝術執行長、《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這次和《廣告雜誌》讀者分享他的創校初衷、以及對臺灣教育產業的觀察。


教育想像不應設限

  擁有設計背景的蘇仰志一直致力於藝術教育,但在過程中目睹太多偏頗扭曲的亂象。他曾經營過當代藝術教室,當時附近另有一家同業,蘇仰志苦笑說,那家畫室生意大概比他的好了10倍,卻是一家為了讓孩子「得獎」而不擇手段的畫室。某次,一名他在該畫室擔任老師的學生向他訴苦,「老師,我來這裡一個月了,但我從來沒有教過學生。」原因是這些畫室老師每天只關在房內大量修改學生作品,像個作業員。他不是去當老師,而是去「改畫」。更痛心的是,在一次頒獎典禮上,一名小學三年級的女孩當場指著那幅她獲得金牌獎的作品,向爸媽說那不是她畫的。她的創作早已面目全非,蘇仰志卻當場看見爸媽低聲對她說:「那就是妳畫的。」當時全臺正爆發黑心油事件,他收起笑容說道,「這簡直比黑心油還要黑心。」當「造假」這般錯誤風氣引領集體價值觀,只會更背離教育本質。

  回想當時開設畫室的經驗,他表示「我們經常不畫畫,只思辨。」有一堂課要學生「忘掉你所學,畫一條線」,有學生問:「用腳畫呢?」他回應:「平衡感那麼好,這絕對是你學過的!」他笑著承認:「要忘掉所學去畫,真的超難!」但從中不難看清現今教育體制如何框限住孩子的想像力。他形容,「如果拿當代藝術史的作品去交作業、交比賽,80%都會被退件。這不是很奇怪嗎?」藝術理應最多元,但教育的僵化標準總會扼殺正要萌發的創意。「藝術到頭來是去發掘你內心在乎的是什麼,而不是形式上畫得多『好』。」


跳脫傳統社會價值觀 擇你所愛

  自學校畢業以後,未來應該充滿想像。然而,咎於臺灣社會弔詭的價值觀,慣於將職業以階級區分。蘇仰志舉例,路上常見類似「讓你3個月從水電工變設計師」的課程廣告,這更真實反映出社會上確實有這樣的需求,我們普遍認為拋下黑手、水電工等身分、轉而成為設計師、教師等等,才是「好」的。社會牽制了我們對未來的想像,當世界快速變動,我們依然無法跳脫固有的分類選項嗎?傳統「學校」儼然是「工廠」的翻版,學生被迫以成績高低分類,考試實為一種「品質管控」,篩掉成績差者,再將學生分門別類、最後輸出相仿的模組。

  是不是從什麼科系畢業,我們就只能成為什麼樣的人?蘇仰志表示,世界上70多億人,教育的種類永遠無法追上人的多樣性,所謂「因材施教」從來沒有落實的機會。他以「環遊世界師」一職業為例,「一邊環遊世界,一邊教別人如何環遊世界。超酷的!」他雀躍地描述,環遊世界師實現環遊世界夢想的同時,也教授旅行的豐富經驗以賺取生活費。除了兼顧現實與理想層面,環遊世界師亦為教育充滿想像力的最佳例證。

  蘇仰志嘗試打破「學校即工廠」的實驗,讓教育充滿各種可能。倘若《雜學校》能產生社會影響力、改變根深蒂固的價值觀,或許能讓每一位父母親都不再認為念書考試是那麼絕對的。他也強調,當你找到最喜歡做的事情,盡情享受過程,自然不會覺得特別辛苦。相對地,不論從事任何工作,都定能具備競爭力。


兼顧愛情與麵包 自許社會企業

  「如果沒有愛情,一直要麵包好像也沒有意義。」蘇仰志以麵包和愛情比擬他期望在工作上取得的平衡。當你找到最喜愛的工作,它卻不足以支撐生活所需,該如何取得平衡?有過6次創業經驗,蘇仰志深知創業的艱困,理想固然在前方,但眼下的財務情形往往左右公司營運狀態,以《不太乖教育節》為例,每一次舉辦都需要龐大開銷。也因此,身為廣告行銷公司的奧茲藝術,策展之餘也服務理念相近、偏向公益型態的客戶,讓公司在收支平衡的情況下正常運作,並持續籌辦《雜學校》。

  打從開始就沒想過賺錢,當初《不太乖教育節》採免費參展、不收門票,只希望發揮影響力的最大值。蘇仰志回想創業之初,「那是一種接近藝術創作的狀態,而藝術家在創作過程通常不會思考怎麼販賣。」奧茲藝術過去一直是服務型企業,但蘇仰志期許它能成為真正的「社會企業」。「這就是所謂愛情與麵包合一,我也還在努力中,這是我的理想。」


2015年「地表上最有趣教育展--《不太乖教育節》」。

2015年《不太乖教育節》展位互動。

2015年《不太乖教育節》塗鴉牆互動。


凝聚多元力 拓寬新創教育可能性

  提到「展覽」,我們大多會聯想到商展、電腦展、或是日本卡通展等等,而對坊間所謂「教育展」則多停留在連鎖補習班或留遊學展的形貌。秉著對新創教育的熱忱,蘇仰志盼能有一個提供給非典型教育和創新的教育平台。2016年《雜學校》已是亞洲最大創新教育節,理由很簡單——整個亞洲、甚至全世界,還未出現這樣針對如此多元和非典型教育的大型展覽平台。《雜學校》凝聚了年輕且極具熱忱的創新團隊,剛開始頻頻有質疑的聲音出現:「這樣也行?這哪是教育!」從中就能看出大眾對「教育」有多缺乏想像力。

  對於參展單位,不只要具備創新概念、多元價值、和永續發展的理念,蘇仰志也特別強調展出攤位不能徒有資訊公布或商品販賣,主要在於「體驗」。以果陀劇場為例,邀請90歲老奶奶現場講述「活歷史」,無疑是最真材實料的教學。又如「美感教科書」,當初在《雜學校》僅是一迷你攤位,可後來步步茁壯,發揮不小影響力,當群眾認為教科書「改不了的,放棄吧」,他們卻做出亮眼成績,成功打進市場,蘇仰志感性說道,「就好像看到孩子成長,真有身為父母的驕傲」。

  近來《雜學校》備受各界矚目,政府單位洽談合作的邀約紛紛上門,蘇仰志亦樂見公部門注入年輕力量。而身為學習新創產業重要推手,蘇仰志以籌辦中的教育新創Demo Day為例,將匯聚創投、基金會、政府等擁有資源的單位,活絡新創教育產業鏈,為教育新創團隊打造發展的空間。蘇仰志振奮說道,「如果我可以帶動整個教育產業,或許會讓更多年輕人發現,原來學習也能創業!」


2016年「學你想學、學你想成為。(Learn to be, not taught to fit.)──《雜學校》」



2016年《雜學校》已成為亞洲最大創新教育節。


如果整個城市 都是我的學校……

  若《雜學校》延續了現今學校的地域性,將難以突破既有框架,因此蘇仰志提出以「城市」做為教育和學習的版圖。單就咖啡而言,臺北市是全世界獨立咖啡店密度最高的都市,密集的咖啡廳帶來了「小確幸」而為人詬病,但蘇仰志卻預見它的未來發展性。「光是咖啡廳,我們就能做全臺北市獨立咖啡店學習地圖,那會超好玩的!」有些咖啡廳不只賣咖啡,也辦講座、播電影,甚至兼營書店和音樂展演空間,文化與藝術交織出太多可能性。正因為如此豐盈的咖啡文化,造就了為數可觀的咖啡冠軍,但這些都是在臺灣容易被隱沒的「第一名」。

  辦了《不太乖教育節》後,蘇仰志受邀到亞洲各地分享,才意識到外人眼中的臺灣教育原來是走在亞洲最前端、是亞洲第一。臺灣的多元性成了新創教育的搖籃,這樣的多元性則奠基於臺灣的公民文化價值。「回歸教育的本質——尊重每個個體。那不就是民主嗎?」蘇仰志也坦承,《雜學校》若非在臺灣,也許無法站穩腳步,但臺灣的民主價值確實包容、承載了這些多元。再者,臺灣的多元性雖然易成弱點,容易散落至各個角落、最終隱沒,但《雜學校》便是致力於串連各點,匯集新創力量,進而改變臺灣教育型態。

  有了兩年經驗,這次《雜學校》將擴大形式、包下整座華山園區,也會推出「雜學證ZAer Card」,開始收學生。除了這些改變,也將觸角向外延伸。「巴西有嘉年華、西班牙有奔牛節、威尼斯有雙年展,那臺灣呢?」蘇仰志曾與現任臺北市長柯文哲討論,期盼能將《雜學校》拓展為國際型展覽,再以此為核心,集中文化藝術類活動,打造一專屬於臺灣的教育月。如果學習足以成為代表臺灣的品牌,或許「教育」能進一步成為臺灣與國際溝通的外交橋樑。


2017年《雜學校》「有敢擇學(TRY TRY SEE!)」,要讓所有人都能勇敢去想像、勇敢去選擇你想做的事情。

  今年《雜學校》「有敢擇學(TRY TRY SEE!)」,要讓所有人都能勇敢去想像、勇敢去選擇你想做的事情。蘇仰志以今年的分類主題「德智體群美」作結,它的英文是這樣的:Five Ways of Life,而非Five Ways of Education。學習本身就在生活裡,唯有你我打開對生活的想像,教育才會改變。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7年8月號310期:
單元:創意火花:《雜學校》串連多元可能 「玩」出臺灣教育新創力
專訪奧茲藝術執行長、《雜學校》創辦人蘇仰志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