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3-26

每月一詞-群眾募資

 
文/陳則均



發生什麼事?

  美國知名電子商務平台亞馬遜(Amazon)曾藉由「Day 1」企劃,推出少量新產品給特定消費者使用,並依據用戶反饋心得決定是否正式推出產品。而在今年2 月更啟動全新集資計畫「Build It」,推出 3 款具創新設計的產品,藉此了解新市場的發展機會。不同於「Day 1」計畫,「Build It」是先釋出產品設計概念想法,若消費者對該產品設計概念有興趣可事先以群眾集資的方式預購下單,只要在截止時間達到目標金額,亞馬遜就會讓該產品進入製造生產階段,最快可在 7 至 9 月期間讓第一批支持者收到商品。本次「Build It」計畫推出的 3 款產品為:咕咕鐘、智慧營養秤,以及便利貼印表機;且此 3 款產品都能與亞馬遜的 IoT 裝置 Amazon Echo 連動。


群眾募資 crowdfunding

  群眾募資(crowdfunding)是一種透過向不特定人們進行集資的方式,以協助發起人完成專案或籌備資本,這樣的籌措資金方式也成為目前國內外中小企業流行的募資形式。

  群眾募資看似是近期才出現的資金募集方式,但其實募資概念最早可追溯至 1700 年代的歐洲,愛爾蘭作家 Jonathan Swift(代表作《格列佛遊記》)成立愛爾蘭貸款基金,借貸給貧困的都柏林人;愛爾蘭貸款的「群眾」資金來源是較富裕的公民,有錢人將其視為慈善援助窮人的一種方式。另一個集資案例是來自 1713 年的英國詩人 Alexander Pope,他希望可以著手翻譯古希臘詩人荷馬(Homer) 的作品,Pope 從約 750 位支持者身上獲得捐款,他在第一版譯本《伊利亞德(Iliad)》中列出這些支持者的名字致謝。另一個知名的集資發生在 1886 年的美國,為慶祝美國獨立百年,法國送給美國一尊自由女神像,但是紐約仍然需要支付自由女神像的花崗岩基座修建費用。但由於 1873 年經濟恐慌導致經濟衰退延續低迷的情況使募款遇到困難,《紐約世界報(New York World)》出版人 Joseph Pulitzer 向紐約市民發起集資計畫,並承諾會把每位捐款人的名字印在報紙上,無論捐款人身分與捐款金額多寡。最後有超過 12 萬人參與,包含許多不到1 美元的超小額捐款,才成就今天自由女神矗立在紐約港口迎接大家。

  而我們現今熟悉的群眾募資模式是在 1997 年發生,當時一支叫 Marillon 的英國搖滾樂團透過粉絲的在線捐款提供資金,完成在他們想在美國巡迴演出的願望。受這種創新的融資方式啟發,2001 年第一個專門的群眾募資平台 ArtistShare 成立,專為想要籌集資金以製作專輯或巡迴演出的音樂家而設立。回顧 2020 年,根據《群眾觀點》統計,全年台灣群眾集資總金額飆破 25 億台幣、贊助人次超過百萬,破千萬台幣的集資計畫件數也創歷年新高達 72 件。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1年3月號349期:
每月一詞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追蹤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