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2021 MarTech趨勢預言:小數據AI

 
文/funP 雲沛創新集團 洪志鵬

  到了年末這時節,各媒體就會冒出各種新年趨勢預測,本篇應該搶了先機。但在此跟各位坦承,這標題是用來吸引您的注意,內容其實跟 2021 年沒什麼大關係。我相信這絕對是趨勢,但明年還為時過早。

  所謂小數據 AI,指的是不憑藉大量資料,回歸靠專業和經驗讓電腦來幫助做出判斷。

  到目前為止,AI 能在很多方面有顯著的進步,也帶來實際可用的服務,憑藉的是大量資料的輔助。收集過往大量相關資料,藉由各種機器學習技術來分析,作為未來面對新狀況的判斷依據。最終產出的成品可能有一定水準,但當中的決策依據並無法清楚解釋。反正結果可以接受,大家就樂得享受這初步堪用的成果。

  現在這種憑藉大量資料分析的 AI,的確從 AI 界多年面臨的困境踏出一大步,好似從考 20 分進步到剛及格的 60 分,這當然很值得慶賀,但如果要再進步到 80、90 分,一定得有新方向新作法,不然這條路總會碰上瓶頸。主要原因有二 : 第一,不是每個領域都有這麼大量的資料可用;第二,目前的方式會面對永無止境的隱私爭議。

  Facebook 每分每秒紀錄每個用戶的閱讀行為跟喜怒哀樂,Google 收集全球用戶的搜尋字詞,這些龐大資料與數據成為精準投放廣告的依據。但不是每個想要發展 AI 的領域都有如此龐大精準又即時的資料可用。資料量要夠大才能涵蓋絕大部分狀況,產出的結論就會雖不中亦不遠。如果資料量不夠,據此產出用來做決策的演算法就很可能出現偏頗失誤。如此一來結果有偏差,中間的演算法又是黑箱,這樣的 AI 可用性就不高。所以既要產出高品質的結果,也要能提供合理的解釋,這樣才是最完美的 AI 解決方案。

  其實不靠大量資料這點,也是 Google 圍棋程式 AlphaGo 的發展方向。舊版的 AlphaGo 輸入累積多年 10 萬場對弈的大量棋譜當訓練資料,就大殺四方擊退全球圍棋高手。新版的 AlphaGo Zero 研發方向正是不再靠大量訓練資料,甚至完全不靠棋譜,用增強式學習自我對弈的方式,經過40 天的系統自我訓練,就成為超越 AlphaGo 的更強大版本。

  圍棋已經算是最複雜的棋盤遊戲,但範圍就是這 19x19 的棋盤,比起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各種情景,複雜度根本無法相比。所以不問原因,光靠大量資料來產出結論的技術發展絕對會有上限。知其然,還是要知其所以然。

  接下來,用小數據做深入的理解分析,帶來另外一個好處是會減少隱私爭議。在當前數位行銷圈大家瘋狂收集各種瀏覽紀錄,客戶軌跡等等接觸點資料,正因為大量資料是一切的基礎。沒有這些資料根本寸步難行,所以不斷被質疑侵犯隱私,各國政府也持續推出法規來限制。

  推理小說裡面的偵探有很多種類型,目前大數據 AI 的方式就類似東奔西跑爬高趴地努力蒐證,回去再仔細一一檢驗試圖找出線索的「物證推理派」偵探,甚至會把嫌犯家的垃圾袋搬回來翻找,雖然還不曉得要的是什麼,不管三七二十一都先收回來再說,手上堆滿這些大量資料,至少先覺得充實心安。至於小數據 AI 就好比推理小說有種類型叫做「安樂椅偵探」(Armchair Detectives),舒適地坐在安樂椅上聆聽案件內容,與相關人等對談,套用克莉絲蒂筆下白羅神探的話:「動動灰色腦細胞就能破案。」憑藉的是合邏輯的推理,而不是靠機率與統計。

  這種不靠大量資料的小數據 AI,資訊科學專家只是所需團隊中一部分,更需要原本各領域有專業有經驗的專家加入,才能建造出不再黑箱的小數據 AI。如果加上現今成熟的大數據 AI 來如虎添翼,未來 AI 的進步必定更上一層樓。

  Google 總部的 AI 團隊研發主管 Jeff Dean 在一篇 WIRED 雜誌的訪談中也提出類似的論點,他提到未來的方向是建造能應用在更廣泛領域的 AI 系統,而不只是針對某特定範圍。為了達到這目標,必須用少量資料和運算能力就能達成目的,這是極重要也會很有趣的新領域。

  新任 Google 臺灣董事總經理馬大康在最近一場演講中,也以「石器時代」來形容現今 AI 的發展,他認為現階段全球 AI 發展仍在起步階段,未來還有很大成長空間。

  Google 這般科技業大哥都如此直白謙遜,其他人還是要老實點比較好,別老是吹噓過頭,把資料科學就當成真的是人工智慧。

  最後,站在台灣的立場,也樂見不需大量資料的小數據 AI 開始有突破。不然這一行的入門障礙實在太高,新創公司哪有辦法跟臉書和 Google 這些手上已經擁有強大運算資源和龐大資料的巨獸競爭。回歸 AI 發展的最初,憑藉的是灰色腦細胞,期待這在可見的未來會帶來進步與全新的機會。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0年12月號347期:
專欄:2021 MarTech趨勢預言:小數據AI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追蹤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