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0-12

真正義還是假議題?奧斯卡頒佈四大鐵條向歧視宣戰!


文/林彥良

  美國演藝學院頒佈了新的規章,在4 年後的第九十六屆奧斯卡獎,也就是 2024 年開始,最佳影片的角逐者必須滿足 4 項新標準中的至少 2 項,才符合資格!這四項標準分別從 4 個部門或領域去規範,分別是:銀幕呈現的故事、創意及企劃團隊、產業的入門機會、行銷公關發行團隊;新規章上所寫的不外乎強調這四個領域的受雇權力,必須包含傳統定義的少數群體,例如,女性、種族、LGBTQ、身心障礙族群等,這項規範公佈後,業界一陣驚呼,這其中當然有褒也有貶!

  奧斯卡決定把角逐最大獎的定義清楚載明,很顯然是想洗刷業界長期以來質疑奧斯卡太白(Oscars So White)的負面標籤,但突然拋下這個震撼彈,還是令不少人措手不及!雖說對不少瞄準拿大獎的片商來說,還有4 年的時間準備,但演藝學院這般「大刀闊斧」還是引來許多的爭議!針對這四項「鐵條」來探討,就會知道所謂的平等要被實現,到底是真正義還是假議題!


(一)銀幕呈現的主題和敘事

  許多人對於這條最不能認可的點在於歷史上很多故事,本身就是在某個特定的時空與背景,在黑奴被從非洲交易、亞洲人往西遷徙之前,若要講求符合史實,確實在許多「白人」的故事裡,是不會有非裔或黃種人的,當故事本身是在描述歐洲皇室時,主角們似乎預設就該是白人,但,講求吻合史實,真的是電影很重要的一環嗎?我們看過白人扮演過亞洲角色(如《攻殼機動隊》的思嘉喬安森),看過女演員飾演傳奇男歌手(如《搖滾啟示錄》的凱特布蘭琪),即便引起爭議或是為電影帶來話題,有足夠的觀眾願意進場買單就好,這似乎對好萊塢或是電影業在選材時,都不是最難的事情,倒是故事情節若必須牽涉少數族群,似乎就有點多了,這等於否定了一些不想刻意討好自由派口味的電影的藝術成就,若是為了得獎,硬是在劇情線上強加政治正確的元素,拼拼凑凑變得牽強或四不像,對電影反而不是加分了!


(二)創意及企劃團隊的編制

  這條指的特別是電影藝術部門的主管,必須至少有人是來自於上面敘述到的群體,關於這點我是樂觀其成,因為創意本身就是不同想法的激盪,一群白人跟一群亞洲人各自所想的、所設計的東西,或是對於審美觀念的體認都可能因為生活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巨大的差異,若是在編制上能夠廣納不同族群的聲音,甚至是從領導階級開始選用起,相信會是正向的改變!當然,這個條件的前提必須是名副其實,不管是從事攝影、配樂、化妝、美術等,都要是真的適任有才華之人,否則電影的質感將會下降,傳統好看的最佳影片爭奪戰,反而可能變得實力懸殊,甚至成了平庸之作的選舉了!


(三)提供產業的入門機會

  我們常在電影圈看到一個現象,就是技術不外傳、好缺都留給自家人,於是看到很多的演藝世家、名導演製作之子繼承衣鉢等裙帶關係,比其他產業都還嚴重的情況,這些許多的星二代有了巨星父母的庇蔭,得到了比他人,尤其是少數族群多很多的資源與機會,而奧斯卡之所以過去被詬病很白,有很大的程度就在於掌握大權的高位者,繼續將這種既得利益傳給子子孫孫,於是默默形成一種魚幫水水幫魚的共犯結構,當然不是說努力力爭上游的星二代們就一無是處,事實上也有非常多的二代青出於藍,實力更勝一籌,最後取得一席之地,強沃特的女兒安吉莉娜裘麗或許就是最著名的例子,但這種肥水不落外人田的傳統,可望透過這項制度的改革,從根部開始慢慢茁壯,達到深遠的作用。


(四)行銷、公關、發行等團隊

  我想這題就是送分題了,行銷、公關、發行團隊,要符合女性、各種族、或 LGBTQ 還真的不少,關鍵大概就在於主管階級是否也吻合這項條件了!只是通常就業的環境大部分的人都是對於自己的隱私尤其是性向或是種族(例如,種族認同問題,黑白人混血試問該定義自己是白人還是黑人?)是相對保守的,有多少人會願意為了報獎而主動透露,又或者會不會有片商為了得獎而無端讓工作團隊的人員被出櫃呢?究竟從寬認定還是從嚴認定都一定會有爭議,奧斯卡要做到實際的平等,未來要面臨的課題與市場教育,還很長。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0年10月號345期:
專欄:真正義還是假議題?奧斯卡頒佈四大鐵條向歧視宣戰!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追蹤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