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21

萃集多元文化 嶄露台灣電影鋒芒

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光點華山電影館行政暨節目總監陳伯任。

文、攝/陳羽晴

  2020 台北電影節會外賽「台灣電影行銷獎」由台北電影節、滾石文化、台北市廣告業經營人協會共同主辦、廣告雜誌協辦,選出10 部最具創意和代表性的作品,並由決選評審選出「最佳海報」、「最佳預告片」及「最佳電影行銷」,7 月10 日於台北電影獎入圍酒會公布並頒發獎項。

  「台灣電影行銷獎」是台北電影節於2019 年開始所特別設立的會外賽,期盼藉此喚起產業對電影行銷的重視與人才養成。今年入圍的10 部作品,無論類型、風格都各有特色,宣傳手法也別出心裁,包括去年最賣座國片《返校》、邱澤的《第九分局》和《江湖無難事》等皆被提名。

  因此,特別邀請到身為評審團主席,同時也為台灣電影文化協會執行長、光點華山電影館行政暨節目總監陳伯任,分享她在這光與影之間的時代流轉中,對於台灣電影產業的觀察與見解。


產業興盛取決於上下游的成熟

  台灣於2002 年加入WTO 後,全面開放外國電影,造成一般戲院大量放映歐美電影,台灣電影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這是電影產業最蕭條的時候。」陳伯任指出,縱使當時許多台灣電影在國際發光發熱,回到台灣票房卻不如預期,導致許多導演轉而去拍攝廣告和短片。但《海角七號》的成功,給電影產業打了一劑強心針,許多導演開始紛紛回流,政府也開始對電影創作者或電影映演單位提供補助,漸漸才讓台灣電影產業轉趨成熟。

  陳伯任表示,她於2012 年加入光點華山,當時光點華山的成立宗旨是希望能成為台灣電影的放映中心,不僅如此,她也致力於「扶植新導演計畫」和「電影教育」。這樣做的原因在於,她認為:「一個產業要興盛,上、下游都必須成熟!」上游是電影創作者,下游則是觀眾,若觀眾能多元擁抱影像與具備開放的審美觀,將有助於上游創作出更令人驚艷、不俗的影像呈現在大眾面前。


連結光譜兩端 建立雙向溝通

  在電影復甦前,其實許多人懷抱著「複製成功電影經驗」的想法。然而,陳伯任強調:「電影是無法複製的!」市場上,最初洞察到觀眾對於本土議題、恐怖片、校園片等有興趣,大家便一窩蜂的拍攝此類型電影,但當市面上全都充斥這些類型的電影時,觀眾便會覺得了無新意,並非製作的不好,而是持續的複製成功經驗只會讓觀眾感到疲乏而不買帳。

  有鑑於此,大家紛紛開始思考,「究竟台灣自我的特色是什麼?」過去紀錄片被稱之為「票房毒藥」,但在齊柏林的《看見台灣》後,片中簡潔明瞭的提出個人觀點,以及抒發對於台灣這塊土地的特殊情懷,都在在成為大眾可以擁抱並接受的題材。此都源自台灣對於議題的民主自由,任何議題都可被探討、被呈現,比如今年紀錄片有探討農村、死刑犯、虐童等議題。也因為越來越多人投入拍攝紀錄片,使得拍攝時的觀點更加多樣化,紀錄片彷彿如劇情片般,充滿戲劇效果和戲劇張力,「台灣紀錄片成功翻轉至下一篇章!」陳伯任指出。

  再者,通常過去電影只注重「創作」,卻與市場背道而馳,直至近幾年,有了「電影行銷」團隊的加入,他們扮演著上游和下游的重要樞紐角色,不僅會反饋市場經驗,還會依照這些經驗建議創作者去與觀眾建立溝通,讓觀眾能夠產生共鳴,使得電影產業活絡不已!


萃取自不同養分 淬鍊出豐富能量

  「其實,台灣電影非常獨特,識別性又很強。」陳伯任表示,由於台灣多元民族的特性,擁有豐富文化歷史背景,造就了許多的養分,而導演也試圖從這些養分汲取出台灣人都有的共同情感,再透過電影的行銷手法,建構出屬於台灣自有的特色電影。

  然而,要形塑一部好電影,所有的策略、行銷還是必須回歸電影本身的「內容」。「電影,必須具備天時、地利、人和。」陳伯任強調,電影的壽命非常短暫,孕育時間卻很長,若掌握好上映後的黃金兩週票房便得以成功,反之則失敗。因此,唯有好的內容,再搭配接連符合電影氛圍和主題的策略行銷,讓觀眾感受到每個環節都緊密呈現一致性,方得以延展出更多可能性!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0年7月號342期:
報導:萃集多元文化 嶄露台灣電影鋒芒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