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6-10

誰是受害者?


文/林彥良

  大學的時候我是熱音社的人,當時自以為有點音準就算是會唱歌,硬是拉了幾個同學組成樂團,自己則成了主唱,唱著自己喜歡的英文歌曲、想像有一天成名,台下會萬人空巷,如今十幾年過去了,樂團自然是畢業後就散了,進入職場後就一路忙碌了好多年,連 KTV 都很少去唱,對於自己是不是這麼喜歡音樂、甚至是不是熱愛唱歌,答案都早已不是斬釘截鐵了。對於年輕時興趣的失去,我過去習慣歸罪於體制,因為體制教我們要好好讀書,體制教我們要找份好工作,所以,我們成了庸庸碌碌的大人,小時的夢想在日子一久後,漸漸地成了吞不下的火焰,燒著燒著就殆盡了,我以為體制讓好多人受害,我也是其一。

  那天,我看到網路上一則媒體的訪談,訪問的對象竟是大學時同為熱音社的朋友,據共同朋友說,他大學畢業後毅然決然去學了電影,從零開始學起,把在這之前所擁有或累積的其他經驗或能力都拋開,一心是希望成為戲劇、電影圈的專業人士,十多年過去,有天在網路上看到媒體、網友力讚的爆紅短片,一瞥導演姓名既熟悉又陌生,一查果然是當年的社團友,又過了幾年,身邊的人津津樂道著一部令人猜不透情節設定、富有深層角色塑造,且連我自己看了都立刻被圈粉的劇集《誰是被害者》,他一躍成了訪談的主角,侃侃而談著自己擔任 Netflix 劇集編劇的心路歷程,接著看到各大報導熱烈談論著這部最近網路盛傳的神劇,甚至明年的金鐘獎未到,大家已預測這部戲會是大熱門,我心想:「原來這就是成功的滋味啊!」只是那個人,不是我。

  從小我就一直對電影有極大的嚮往,每年我看了上百部的電影,還一一在個人的社群媒體上給每部片打分數,有時候會以資深影迷的角度寫寫文章,但僅此而已,即便我看了拍電影的入門書籍、初探編劇的框架,不時追蹤一下專業影人的消息外,我始終不敢跨出那一步,因為我覺得時間已經漸漸隨著歲數,不再站在我這邊了,這一踏出去,恐怕是連溫飽都會成了問題,說穿了我已經習慣了自己目前工作領域上帶給我的熟悉感,我目前尚能夠靠這份收入過著穩當甚至舒適的人生,要我真的像那個朋友一樣,放下一切奮不顧身地投入影視或娛樂產業,我大概做不到了!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我看到好多人因為這樣收入銳減,甚至有人因此失業,這讓我不禁起了危機意識,是否自己已經太習慣當一個受薪階級,如果哪天失去了固定的工作收入,我還剩下什麼?我會不會為自己不曾為夢想衝動一回而懊悔呢?如果有讀者讀到這裡,可能會發現這篇文章似乎跟行銷或廣告沒什麼關聯,這質疑事實上對也不對!因為這是一篇關於打造個人品牌的文章,我打算來行銷我自己,一個愛看電影的行銷人。

  首先,我認為所有好的行銷都在於傳播的內容帶著能讓人引起共鳴的真實,所以我前面選擇用了這麼多的篇幅,把我走入職場後一直不好意思提的經歷攤在了陽光下,或許大部分的人大學時期都不是熱音社的,但我相信大部分的人都曾經在小的時候,遙想著哪天長大後,會是聚光燈的焦點,只是很可惜的,我們大部分的人「長大後」都不是。或許成功的人真如一般傳言所說,需要具備三件事,一個是豁出去的勇氣,再來是堅持到底的精神,最後是可遇不可求的運氣;第三件事既然不可求,那總要完成前兩項吧?我那朋友做到了,我應該也行。

  接著是我的價值主張,或是說白話點,我的內容賣點在哪裡?為什麼有人要讀我寫的東西?跟別人的差異在哪裡?事實上,一年多前接下這個專欄的作者之前,我事實上內心是很畏懼的,我硬著頭皮跟《廣告雜誌》的發行人,也就是人人敬稱的段董,討論著我能寫的東西,我們彼此都看過很多會寫影評的專家,也看過很多針對行銷提出自己觀點的人,但成為前者可能需要更多的專業與實務經驗,單做後者似乎又突顯不出我與別人不同之處,於是我斗膽告訴段董,讓我回去想想吧!回到家後好幾天,我的內心始終忐忑,「萬一有人覺得我寫的是垃圾怎麼辦?」、「會不會有人笑我打腫臉充胖子?」所幸後來冷靜下來,我告訴自己不如做做我個人的 SWOT 分析吧!首先,我自知文筆不是頂尖,但我的敘事白話,產出的內容意在使人輕鬆理解,這應該是優勢,再者,我喜歡與朋友們分享電影觀後感甚至產業的洞察,多年下來甚至在個人的社交圈裡頭已經逐漸建立了小小口碑,於是我心想與其怕自己專注在任何一個領域都像冒牌者,我何不跨界走出我自己的路?這頓時讓我豁然開朗!我不但能寫我愛的電影觀察,也能結合我在行銷的實務經驗,把對兩者的熱愛變成文字,於是就有了「一個愛看電影的行銷人」的專欄。

  說也奇妙的是,專欄寫了一陣子之後,機會竟也悄悄地來敲門,台北電影節在去年首次舉辦會外賽,針對電影行銷類別開了獎項,我成了評審之一,在評審會議上,認識了電影公司的總經理、廣告集團的首席創意,以及影展的主要推手們,這個經驗給了我與以往極為不同的視野,也開啟了我其他獎項的評審機會,漸漸地有人注意到了這個專欄,這些小小成績林林總總加起來,竟也不少了!如果時間倒轉回一年多前,當段董問我要不要寫寫電影專欄時,我選擇了婉拒、選擇了不嘗試、選擇了當那個體制下的廣大受害者時,是不是也領受不了這些來自生命的驚喜了呢?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20年6月號341期:
專欄:誰是受害者?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