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12-24

從下一代的眼球裡,標記新主流!


文/涼鹿 圖/簡訊設計提供

  張志祺,簡訊設計/圖文不符共同創辦人,1991 年生,不到 30 歲的他,自嘲自己在很多人眼中還是一個小屁孩,但他與團隊正在做的,卻是對社會來說很重要的事—幫助年輕人思想啟蒙。

簡訊設計-光榮城市

  2015 年,為了關注社會議題製作《捷運緊急防身術-隨機殺人事件懶人包》締造上萬點閱及上百則留言引發關注;2017 年,替台北市長柯文哲推出上任 3周年報告的線上遊戲《奔跑吧,台北》短期內創下數十萬點擊率;到了 2019 年,總統蔡英文、高雄市長韓國瑜以及鴻海創辦人郭台銘都找他合作過。短短 4 年內,張志祺從幕後走到台前,迅速成為一個各產業都想打聽與合作的年輕小伙子,受訪前,他說他忘記帶名片出門,不過,以他目前的知名度來說,他的臉完全成為他的另一個名片象徵。

簡訊設計-捷運擬人化


做懶人包 挖掘市場需求

  張志祺在做的事一開始其實與創業無關,當初單純是想協助醫療機構做資訊彙整視覺化的工作,「政府及醫療單位的衛教宣傳文字很多,大眾難以消化,如果做成懶人包型態,重點文字加上圖片,就能化繁為簡,有效溝通。」他與幾個朋友成立 Info2Act(意指 Information to Act,從資訊到行動)專業,把伊波拉病毒、亞斯伯格症、節能減碳等需要研究的議題,做成資訊化圖表,開啟了懶人包設計的雛形,張志祺說,這些圖表因為受歡迎而被有效轉載與推廣,再回饋到社會上。

簡訊設計-不再恐同

  「做了一陣子後,發現這件事在市場上有需求。」張志祺想,既然要持續回饋社會,就要有自主謀生能力,因此萌生創業念頭,在一次談話中,他與僅認識 3 至 4 個月的合夥人決定共同成立公司,這樣短暫的速度堪稱為閃電結婚,不過張志祺說,那也是因為前期有合作過幾次,知道夥伴們都是會把事情做好的人,團隊在工作上也有共識:「把無聊的東西變的有趣,把複雜的資訊變得好懂。」而非只是用廣告素材 Banner 的方式來解決事情。

簡訊設計-不再恐同


累積社群聲量 凝聚共同愛好

  「其實『簡訊設計』與『圖文不符』是一起成立的。」雖然把複雜資訊簡化成圖表很有意思,但知名度與聲量不夠大,就無法獲得關注,所以決定讓「圖文不符」先出道,當時因應社會時事,企劃了《捷運隨機殺人懶人包》,很快便引起網友共鳴與轉載,攤開懶人包內容,原先很嚴肅的議題,也因為搭配可愛的「黃臭泥」變得輕鬆且好吸收。「黃臭泥一開始只是插畫師畫的一個角色,大家覺得很可愛,後來反而被當作吉祥物。」身旁朋友有共鳴的事物,自然可以受歡迎,這也是張志祺在社群操作上的觀點。

簡訊設計-不再恐同

  「在這個過程裡,我只是在做自己很喜歡的事,把自己的事做好後,再想辦法去找到跟我們一樣喜歡這件事的人。」這跟社群的概念很相似,畢竟社群就是把一群有共同愛好的人聚集在一起的地方,張志祺認為,世界上並沒有那麼多種人,若做了一個自己喜歡的事,相信仰賴現在的廣告技術與科技,也可以很快速的找到另一個跟你一樣喜歡這件事的人,藉由社群的高傳達與高互動性,張志祺與團隊將自己的作品推出去,再透過社群向外觸及。

簡訊設計-不再恐同


整理桌子 收攏龐大資訊

  要將龐大且複雜的資訊收攏,同時又要整理成廣大網友看得懂的字句並不簡單吧?張志祺思考了一下,便說:「其實這道理,就跟整理桌子一樣。」他表示,有些人習慣放的整整齊齊,有些人習慣把東西散落一地,但只要回去思考桌子的功用及目的,想想看要把什麼東西留在那裡,什麼東西要丟棄,在篩選的過程中建立邏輯與原則就不會太困難。在內容製作上,從視覺傳達面來看,只要理解事情的邏輯、平行資訊及因果關係,再將這樣的邏輯對照到視覺裡面,網友們便能透過視覺去理解內容。

簡訊設計-不再恐同

  同時,圖文不符在挑選議題與製作的考量點,也必須具備多元、真實及發聲三大原則,事情最好能有多元的觀點及樣貌,並且是要真實發生的事件,足夠反映我們的社會,以及這項內容必須是為某些群體所發聲,最後,再透過設計去弭平兩者的資訊落差,把好的內容對接,「我們希望帶給大眾是正面的影響力。」張志祺補充最重要的一點,他說,設計作品的核心要素,必須是不欺騙也不攻擊他人才是正確的態度。

簡訊設計-不再恐同


啟蒙思想 激發理想潛能

  思想啟蒙對年輕一代來說很重要。多數傳統代理商在設定 TA 時,多半喜歡設定在具備消費能力的成年人上,但張志祺更喜歡把 TA 設定在年輕族群,他說:「在創業圈裡,我們是少數願意認真跟學生接軌的團隊。」因為他們代表的是下一個世代,有時候到學校演講或舉辦課程時,即使只有 30 個人,張志祺也會很認真的傾聽學生的想法,透過他們的眼球以及觀點,可以得知下一個世代在看的和所在意的東西,就是某種程度的新主流,「我會將它標記出來,有機會的話就透過產品落實,然後評估最大的綜效,再把資源投進去。」這也就是為什麼當大家想到創新,很多人會選擇張志祺的原因。

簡訊設計-網頁設計-海廢圖鑑

  然而,社會時事本身就是一個會觸及到高年齡層的議題,張志祺表示,雖然他們接觸的是年輕族群,但思想啟蒙的影響力是跨越年齡層的,透過不同的載具與平台,慢慢累積效益及聲量,最關鍵的是,時事內容可以觸動下一代年輕人們的思考,激發他們的理想與潛能。

簡訊設計-網頁設計-海廢圖鑑


釐清問題核心 專注解決

  「簡訊設計」不是一家客戶說了算的公司,「當有客戶跑來告訴我們說,他們想做網站、做遊戲時,我們會協助客戶明白他們究竟想要什麼,畢竟問題核心可能不是做網站就能解決,重點在於釐清溝通的事情是什麼。」簡訊設計的團隊溝通速度又精準又快速的原因來自於,目前公司團隊 50 人,從企劃、執行、網頁設計、視覺設計到工程端,幾乎都在同一層,沒有外包,所以能一條龍做完,溝通上的迅速對焦,也讓成本大幅降低,產出的產品視覺一致性也比較高,張志祺說:「所以我們能做較複雜的事,而且難以被取代。」

簡訊設計-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用同樣的思維來替政府發聲,事情也較容易被解決,「大部分人想做的事,就是讓資訊被看見,政府的資訊也是這樣。」眾所皆知,公部門的宣導都較為正式、傳統的,但最複雜的資訊卻都參雜其中,台灣有許許多多公部門的訊息需要被看見,「簡訊設計」本身又具備不同社群平台與載體,加上懶人包的加持,在互相配合的過程中,從裡到外都精準傳達資訊,進而讓產出的內容更能輕鬆的使公部門與公民的接收達到一致性。

簡訊設計-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從資訊設計跨足成為YouTuber

  張志祺作為簡訊設計的共同創辦人,同時還身兼 YouTuber,這可說是一個隨「波」逐流的挑戰,年輕人在哪出沒,團隊就在哪耕耘,「會選擇做時事分析,是因為我們探討的議題比較需要思考,且內容要有深有淺的互相搭配,目前 YouTuber 較多是在做泛娛樂,所以決定自己跳下來做。」張志祺說,這也是累積公司聲量的方式之一,透過拍影片來與網友互動,又比資訊設計更加快速,而他本身也是 YouTube 工作坊的講師之一,也向好友阿滴請益討論過,因此對於如何當一名 YouTuber,他有更多資源可以串聯與學習,YouTube 已經是一種文化,如果不跟隨這種文化,內容就不能與網友產生化學作用。

簡訊設計-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而另一方面,YouTube 對團隊來說,也是很好的內容落實平台,2018 年所成立的《志祺七七╳圖文不符》YouTube 頻道,目前已累積將近 600 支創作影片,訂閱人數也有 37 萬人次,Slogan 主打「每週七天、每天七點、每次七分鐘」,並以時事分析、議題觀點及日常娛樂為創作內容來吸引網友,成功做出內容差異化,「這個平台的設定一開始就是為了解決時事問題。」張志祺也坦言養一個 YouTube 頻道非常辛苦,現在雖然投入的資金還沒回本,但已經開始成功獲利,藉由這樣的過程,持續陪伴觀眾,所累積的觀看流量與長尾效應,終能產生巨大的回饋。

簡訊設計-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備齊自己 當解決問題的人

  以現階段來說,張志祺覺得自己是處於把自己推廣出去的階段,他幽默地說:「就是賣臉。」過去在自我介紹時,他會以「簡訊設計」對外介紹,現在他會大方的介紹自己,讓大家知道這個人可以解決資訊上的疑難雜症,一般大眾在碰到事情時,會習慣徵詢身旁人的意見,想知道誰可以解決問題,張志祺說:「我,就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人。」

簡訊設計-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讓一代交接一代。」雖然現在還很年輕,但張志祺已經開始思考往後的人生藍圖,雖然還沒有太具體的去規劃,但至少在尚未飽滿風霜的年紀前「備齊自己」,待有能力去拓展更大市場時,把現在做的事「交棒」傳承給有共同理念的年輕人。至於前陣子參與創黨一事,很多人關注他是否要從政了?張志祺則說,他喜歡把自己當作一個切入點,當事件能夠獲得更大的關注時,就可以把對的事情透過這個力量推動出去,這是他參與創黨的原因,但是,並沒有要從政,目前會維持現狀,繼續為社會創造價值,往未來邁進!

簡訊設計-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關於《終極防身奧義!捷運緊急防身術》】
  由於近年台灣社會發生數起隨機殺人事件,造成 人心不安,懶人包設計希望讓大家了解在緊急狀 況時,有哪些自保的緊急防身法則。

【關於《5/17,不再恐同!》】
  為了推廣「不再恐同」四字的意涵,將文字造形重 新設計,賦予文字特徵,使之容易被辨識與記憶。

【關於《海廢圖鑑》】
  透過數位互動及資訊設計,讓孩子們能輕鬆操作、思考淨灘,捕獲原本不該存在海裡的物品、主動關心起海洋問題。

【關於《為什麼我們會指責受害者,而非加害者呢?》】
  呈現出如詩般的另類影像設計實驗,從強暴議題揭開社會責 怪受害者的迷思。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9年12月號336期:
創意火花:從下一代的眼球裡,標記新主流!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