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4-16

全球最大廣告傳播集團WPP執行長Martin Sorrell閃電下台!

WPP集團官網發佈聲明,指出現任執行長Martin Sorrell離職即時生效。

文/林佳賢

  2018年4月14日,WPP集團官網發佈了一篇標題為「Chief Executive Officer Steps Down(執行長下台)」的聲明,指出現任執行長Martin Sorrell離職即時生效。

  2018年4月3日,WPP發表一篇「獨立調查」聲明。指出WPP董事會已任命獨立法律顧問進行調查,以回應針對WPP首席執行長Martin Sorrell個人不當行為的指控,此一指控不涉及對WPP集團有實質意義的重大數額。但消息傳出後依舊造成驚動,4月4日一早倫敦證券交易所開盤,WPP集團股價就應聲下跌2.8%。

  4月14日, WPP集團宣告現任CEO離職,且之前調查已結束,強調並不影響WPP集團財務。新人事佈局為:在任命新CEO之前,由現任董事長Roberto Quarta 擔任執行主席(Executive Chairman),而WPP 數位執行長暨偉門全球執行長Mark Read和WPP企業發展總監暨歐洲營運長Andrew Scott被任命為聯席首席運營長(joint Chief Operating Officers)。

  再來,根據自由僱傭協議,Martin Sorrell的離開將被視為退休,依照董事薪酬政策,他的股份獎勵將按照計劃規則進行按比例分配,並將在未來5年內完成。

  這是足以讓投資人跟業界都能接受的快速決定及安排,儘管冰凍三尺並非一日之寒。首先,多年來Martin Sorrell的收入一直是眾所注目的熱議話題,2015年衝破天際的7040萬英鎊(約新台幣29億元)的總收入,登上「英國富時100指數」薪資最高的集團首席執行長寶座,儘管2016年大減至4810萬英鎊(約新台幣16億元),這兩年WPP集團也都有成長,股東跟投資者還是很有意見。2017年,WPP集團市值蒸發將近3成,去年8月23日發佈2017上半年財報,當天WPP股價狂跌11.49%,導致WPP集團3度下修全年成長預期率,從年初的3%降到0-1%。總之,2017年對於全球傳播集團來說都是難過的一年。根據彭搏社報導,Martin Sorrell在長達兩個半小時的財報發表會上,曾解釋全球廣告市場低成長的外部因素。例如全球經濟成長減緩、亞馬遜等科技公司的技術入侵、歐洲大選甚至中國十九大即將召開可能帶來的不確定等等。他也認為Google、Facebook是影響廣告公司的重要因素。加上激進廣告客戶狂推「零基預算(Zero-Based Budgeting,ZBB)」迫使快消品公司降低成本,重估廣告預算。然後快消品巨頭幾乎都是大型廣告客戶。問題是,即便點出問題所在,卻無法說服投資者跟股東相信拿得出有效解決方案。

  事實上,Martin Sorrell持續進行開源節流等改革,去年WPP旗下組織結構連續瘦身,Neo@Ogilvy併入傳立(Mindshare);Possible和Salmon 併入偉門(Wunderman)。Rockfish 併入VML。從「One Ogilvy一個奧美」到尚揚(MEC)和邁勢(Maxus)併為WAVEMAKER,再來是Brand Union、The Partners、Lambie-Nairn、Addison Group、Vbat等整合為Superunion,今年1月初博雅公關(Burson-Marsteller)與凱維公關(Cohn & Wolfe)合併為Burson Cohn & Wolfe (BCW)。

  2018年2月底,Martin Sorrell調降獲利預測,並且預測來年成長率近於零,導致了3月1日,WPP股價爆出自1999年以來的最大暴跌,最大跌幅超過15%。1月後就傳出調查消息,12天後,Martin Sorrell時代宣告結束。

  「我相信若我現在下台,是最符合整個集團最佳利益。」這是4月14日聲明當中Martin Sorrell所言。長久以來,WPP的營運表現被視為經濟風向標,諸多企業會以此為據調整廣告預算與策略。WPP財報宣告獲利成長趨緩,市場報以股價狂跌的回應。更換領導者或許是釜底抽薪的做法,然而畢竟Martin Sorrell曾被《哈佛商業評論》選為2016年全球最佳CEO第二名,WPP在選擇接班人上也格外謹慎,兩位暫時的新領導者都在WPP超過20年,Mark Read懂數位,Andrew Scott掌控歐洲市場以及擅長併購。同時因為北美業務衰退,WPP幾年前就打算把重點移到亞太,拉丁美洲,非洲和中東和中東歐。2016年WPP宣布由奧美集團大中華區副董事長莊淑芬出任新設「WPP集團台灣區董事長」一職,同時繼續身兼原有職務,以其優異的專業經驗及領導力,聯合及整合各大中華區子公司專業,匯集並聚焦於人才、客戶、大數據及內容,發揮最大綜效,實踐Martin Sorrell的「Horizontality」策略。

  回頭來看,Martin Sorrell的下台,對台灣來說影響不大,並非台灣市場規模小,而是WPP台灣各子公司表現,以及在地客戶關係管理都很穩健,其次是全球性大型廣告客戶,在安排廣告預算及策略上多數已有定見。不過,相對來說,WPP集團領導者的變動,也間接再次帶出數位廣告預算的位移,廣告服務去中間化,還有數據使用及管理上的種種議題。最值得思考的一點是,在這充滿變動的世代,數位科技帶來的透明化及不透明,固然是造成過往代理商與客戶之間的信任遭到破壞的因素,但即便是73歲的Martin Sorrell,在看待Facebook及Google也並非視之為敵,而是敵友(frenemy)。兩造競和之餘,與廣告客戶之間又該如何成就最佳黃金三角?這會是WPP新接班人的課題。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