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7-05

胡湘雲專欄--胡湘雲╳葛如鈞(上)



圖/編輯部

奧美廣告首席創意長胡湘雲: 你是個大學老師,又是個創業家,剛上市了Luna360攝影機,還做過《政問》這個節目,還是台灣第一個被Google選入世界上最聰明學校——奇點大學的學員,這麼多身份,讓我對你充滿好奇,我覺得這所有東西都不是偶然的,所以今天我就想來探究你在想什麼、怎麼想,以及什麼使你成為今天的你。
有一天我注意到你的Facebook上一個PO文,你在課堂上問學生,「你們知不知道《羅輯思維》啊?」,然後舉手的只有一、兩個。你為什麼會問這個問題?

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專任助理教授葛如鈞:我教書的目的很多,其中一樣是確保自己可以不要誤解自己的年紀,也不要誤解現在年紀的小孩子,所以我覺得這是一種同步,像Evernote內建的同步botton這樣的效果。至於你提到我是臺灣第一個去奇點大學的人,這個沒有錯,但不是唯一一個,在很多人的幫忙跟努力之下,15年去了兩個,16年再送一個去,所以共有4個臺灣人去過了奇點。《羅輯思維》的這個問題是這樣的,因為我長期在觀察臺灣的社會狀況,我常聽見人們抱怨為什麼新聞都是行車記錄器啊、為什麼每次都選了一個總統,上任以後大家都對他不滿意啊⋯⋯等等,這種現象到底是為什麼?我的結論是,因為大家對知識或是品味這件事情不熱切追求。知識薄弱是一件事,但如果沒有motivation,去追求知識,對知識有好奇心,硬將知識塞給他,這是沒有意義的。這幾年中國大陸崛起,很多人在分析他們年輕一代的狼性,再加上他們開始出現所謂的「網紅」,「網紅」這兩個字在中國是走得比全世界都還要快的,連YouTube都去抄它做什麼刷紅見啊這些東西,網紅之上又堆疊了一個叫「知識網紅」,5年前所有人都預測大陸會「硬著陸」啦,然後講到什麼交班失敗啦、內鬥啦,可是他們竟然,欸!跑出一個「知識網紅」這東西,然後變成「知識的追求是一種頭銜」,這是很瘋狂的事情,因為這個很顯然不容易鑑定。

胡湘雲:我在《羅輯思維》裡追知識追資訊,感到一股力量。

葛如鈞: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國家想要改變,或者說翻身或重新崛起好了,無論如何需要讓知識跟品味變成一種主流。我本來以為中國大陸做知識它會在華人圈變成一個流行,風吹過來台灣,台灣可能也開始做,大家對知識開始有興趣了,但這個風沒吹過來。所以我現在都會問同學「各位同學知不知道Tesla在台灣要上了」、「各位知不知道這個圍棋⋯⋯」,很奇怪,就是都不太知道,我現在已經學會了,我要跟大家確認,我覺得很重要的、我覺得已經成為流行的事情,在學生們是不是也流行了,結果不是,是讓人覺得有點憂心啦。所以我就問了這個問題。

胡湘雲:他們不會好奇老師講的這東西是什麼,我也想要知道嗎?

葛如鈞:curiosity-driven的孩子,在台灣是非常少數的。然後要能夠抱著curiosity-driven,活到18歲、19歲,考上台北科技大學,一個技職體系的Top,百分之80%時間他們在上課,20%時間,他們在搞社團、運動會,很可能剩下來的另外20%,也就是他們必須把自己的人生逼到120%,他才有機會去做curiosity-driven的東西。

胡湘雲:事實上,他只要搜尋馬上就可以靠近。

葛如鈞:對!但是他沒有reward!這個社會沒有給他們curiosity reward,如果他多search了兩個information,然後他轉貼在他的同溫層,也不會比較多Like。

胡湘雲:好久以前,我去中國幫忙北京奧美一個案子,期間與業務閒聊,我說,「這題目應該用三角形來解。」就是What 、Who 、How這些,然後我眼角一瞥,瞥到一個junior的人,他抄欸!你知道,他就猛抄猛記,好像我在講什麼天大的知識,這件事我一直記到今天。我覺得差別就在那裡。台灣junior people沒有人有這種動作。

葛如鈞:我認為華人的世界裡,有擾動比沒有擾動好。如果群起圍攻,說,「《羅輯思維》,你都在講屁!」OK啊,年輕人群起起來,不屑它和擁抱它,都很好。但是如果他沒感覺,沒有聽過,那我覺得危機就會比較大。

胡湘雲:你的《政問》搞不好可以去開。

葛如鈞:我們發現前面三季做完了,哇!不管是再厲害的人、行政院長,還是蘇打綠製作人,每一個人講到最後都嘆一口氣,「唉!這真的是教育的問題」,每一個人都是這樣。所以我說這是一個很巨大的問題,我覺得很難說得清楚。大一大二,我覺得他們不小心在一張《愛麗絲夢遊仙境》瘋狂帽客的下午茶的桌上,突然碰到會說話的茶壺,OK,That’s enough!然後他們又突然打開了一扇門,或是一個納尼亞的衣櫥,那已經算是運氣非常好了;可是如果你沒有打開這些東西,大三大四就會進入一個要畢業製作、要準備研究所、找工作啦、學校要去實習啦,台灣前半段的教育,非常壓抑的,到了大學突然間有一個peak起來,可是馬上就又下去了,好像人生的成長就壓縮在這4年,我覺得那個機會的window非常小。

胡湘雲:在大一大二就開竅的那群,他們現在可能就是這社會上比較少數厲害的人了,但是大部分大一二學生都還是懵懵懂懂的,沒有辦法有那個能力去判別去開啟甚至遇見納尼亞衣櫥。

葛如鈞:對啊,所以我身為衣櫥,我只好一直去接觸他們。現在也只能這樣。剛剛在聊的時候我腦海中有一個畫面,那個畫面就是我家的後面,有一家金石堂,我每次放學不想要那麼早回家,或是想晃一晃,我就是去看書。我記得非常清楚我在高中的時候,看了一本天下出版社的,叫做《混沌》,Chaos。

胡湘雲:我知道那本書!

葛如鈞:那本書很精彩,像是它突然丟了一個很奇怪的東西給我,讓我看這個世界的方向變得不同,從此以後,我對閱讀的方向就開了。以前國高中都還只是在看《福爾摩斯》《亞森羅蘋》這些,可是突然看到《混沌》之後,產生一些質變。我一直覺得自己在這一塊,非常幸運,幸_運到不行,在我最需要knowledge的時候,knowledge就來找我,就像找到一個衣櫥,豁然開朗。可是對沒有打開衣櫥的同學,是否就算了,就好好當一個公務員、學生就好了呢?如果我多講個兩句話,會不會他也可以打開他的衣櫥呢?

胡湘雲:我們常常辦很多training,我常跟我的team說沒有人喜歡上課,可是為什麼我還是會嘮叨的說,哦這堂課一定要想辦法聽到?因為我曾在junior時期聽過一個資深同事的分享,裡面有句話就一直影響我到現在。因為你不知道影響你一生的那句話是在什麼時候落下,所以你必須全程等在那裡迎接。

葛如鈞:另外一本書影響我一輩子,叫做《魔鬼盤據的世界》。卡爾‧薩根寫的,他是做當時的「水星一號」,它會流浪到宇宙的邊疆,然後他在上面帶了一片金屬板,上面有一個裸體的女人,跟一個裸體的男人,要告訴外星人我們長什麼樣子。後來也設計過數位版的,就把那個東西變成bit,然後發送微波出去,它決定了NASA有一塊非常稀有的金屬在太空,可以流浪到很遠的地方。

胡湘雲:傳送到外太空,然後被某些不知道的人發現?

葛如鈞:對,上面有些information叫做「我們在哪裡」,我們長什麼樣子,我們呼吸,我們語言的基礎等等。卡爾‧薩根在他的書裡只講了一個概念,叫做「懷疑論」,就是永遠只相信事物的一部分。所以我這輩子後來活得很痛苦,都是被那本書害的。我是在看了《Chaos》這本書後,去找類似的書找到的。這讓我想到我漏告訴學生一件事情,就是,老師每次都放很好玩的互動設計的例子,可是你不要present完了,就說這個很好玩,就結束了。最後面都有作者的網址啊!工作室名稱啊!去看看!

胡湘雲:很多廣告人也都看很多得獎作品,但他就只看那個作品,我就說你為什麼不去了解延伸的部分呢,例如作者的訪問稿?

葛如鈞:對,所以我們跟他們不一樣的地方是,我們在喜歡跟不喜歡之間有emotion在,我的emotion會讓我去想要多看這一類的書,而不只是這ㄧ本書。他們不做不代表他對這件事情沒興趣,而是他沒有一個力量推他去做。所以我現在都提醒學生,看到你喜歡的東西,請你google一下誰做的,哪個網址,什麼實驗室,你就去看一下。有ㄧ次學生找了一堆很酷的東西,我一看,啊!原來是Media Lab的,我就說,這麼神奇的東西,你不會想要連進去看嗎?全世界的天才都在這個實驗室,你看了也許就種下一個種子「哇!我想去那個地方」,我就說,如果你去了,老師會很崇拜你,因為我去不了。

胡湘雲:那個emotion是什麼?

葛如鈞:我覺得這也許是大家把自己放在一個很低的位置,永遠都覺得我們好像是爬到一個很高的書架上,然後去找這些書出來,看一看就把它放回去。

胡湘雲:都沒有想過有一天自己的書會被放在這個書架的最上面也不一定。

葛如鈞:要achieve一件事情,唯一的距離只有你自己。你可能突然間畫了一張海報,去報了某一個設計獎,上帝才有辦法告訴你你會不會得獎啊,那你自己為什麼要是上帝?我的意思是說,你不需要決定你自己,可不可以到哪裡去。這個世界你可以把它想像成你是一維的,或者是四度、五度、八度空間來看,根本沒有什麼書櫃很高、很低、你在哪一層,沒有這個問題的。

胡湘雲:那你怎麼到奇點大學的?

葛如鈞:我是一個很不detailed的人,不detailed到我約一個晚餐會over booking3份晚餐這樣,可是因為我的不detailed,我不會花任何心思去思考我跟這件事情的距離。我報考台大博士班,是因為,我同學突然去拿了報名表,然後他就說,走啊走啊一起去報名,我就說好啊。我完全不花任何腦筋去衡量,我跟這個人的距離、我跟這件事情的距離。

胡湘雲:所以你也不會想說考不考得上,做不做得到?

葛如鈞:完全不想,我就是做到我自己覺得,OK我滿意了,太多事情unknown,既然都是unknown,為什麼要刻意把它變成已知?

胡湘雲:到奇點是跟報考台大博士班一樣嗎,有個人拿個報名表給你?

葛如鈞:我的人生在某一個階段就決定希望可以create something,或是change something,或是do something,很多事情我不會太抗拒的,反正通通都是過程,這個時候就去考博士班,畢業之前開了一間公司,去搞App創業,那個年代在台灣Entrepreneur這個單字也不流行。

胡湘雲:你創業的那幾個公司都成功嗎?

葛如鈞:Linkwish還在,它現在換了一個名字,目前做得還不錯,幫很多公司做了App。但那時候我就覺得我要給自己一個理想跟任務,我一定要離開台灣這個地方,那是我唯一的一個rule。

胡湘雲:哪裡讓你感覺到不對勁?

葛如鈞:make value or make money,你都需要自己去賺取,你都要去create一個world-class的value。如果只在台灣,我辦不到這些東西,我也賺不到海外的錢,所以無論如何我得要買一張機票出去,出去愈久愈好,愈多地方愈好。我有一個夢想,我希望可以去日本半年歐洲半年,美國半年。

胡湘雲:生活?

葛如鈞:學習。我希望我的人生能有一段知識追尋的時間,解答自己某一些idea或想法。我那時候就一直問自己一個問題,有沒有一個地方,可以把我長得這麼奇形怪狀的東西放進去,那個地方,也只收奇形怪狀的東西,抱持著這樣的想法之後,有一天就看到了TED Talk,Ray Kurzweil在講他創辦了一間學校。

胡湘雲:奇點大學的Founder?

葛如鈞:對。他說這個學校是有Google跟NASA,然後呢,他們有10個他們認為很重要的這個學校的元素,這10個東西是在理論上任何學校、任何科系、任何地方,是不會被放在一起的。我覺得這個東西在呼喚我。然後,沒有人去過。

胡湘雲:就像書走向你一樣。

葛如鈞:對,我去衡量我的effort,然後衡量我自己現在的狀態,覺得OK。

胡湘雲:你衡量什麼狀態?

葛如鈞:我衡量我自己現在有什麼。我會衡量說,OK,這間學校是這樣,了解一下它在哪裡、怎麼去,先去它的網站上看一看,然後我就去看怎麼申請,它好像想要這樣這樣的人,那我是怎麼樣,自己mapping了一下,覺得OK,可能可以試試看。我本來就在找我的next stop,感覺應該要試試看,所以就開始了這個準備,準備過程非常痛苦,我有寫在我的書裡。

胡湘雲:我記得是要先募資?

葛如鈞:對,但你也可以不要募資,因為,crowd funding這件事情,沒有人去定義你的crowd,它可以是一個人、十個人、還是一百個人,沒有差別的,但是它需要你把你的idea去well-organize,然後present給其他人,讓其他人agree這件事情。

胡湘雲:多短時間要募到一百萬,是一百萬嗎?

葛如鈞:對,一百多萬。非常短的時間,兩個月內,可能就要湊到這個錢。因為接受了這個挑戰,我也很怕到時候去了,跟一堆很厲害的人,每一個人都說我募到100萬,結果我說我跟我媽拿100萬,那不就很遜嘛!所以那時候的任務就已經不是如何入學,而是如何風風光光的入學,然後解決學費很貴的這個問題。剛好crowd funding正起來,然後Flying V也才剛上線沒有多久,我就想可不可以用這個方法。我也有consult一些廣告圈的友人,大家都覺得可以試試看,所以,就去試了。那是我人生當中非常有趣的經驗,因為我一個人,在異國,六本木的車站的蔦屋書店,想著我要怎麼做這件事。我如果要一百萬,我可以跟一個人拿100萬,我可以跟十個人拿十萬,可以跟100個人拿一萬,我也可以跟1,000個人拿1,000,這是可行的。那我是要賣他USB隨身碟嗎?還是要賣他T-shirt?後來我就想到,啊!其實知識是最沒有固定價值的,因為知識的價值是相對的,當你現在很需要這個東西,你認為你需要,而且你得到它之後你覺得你得到滿足,知識的價格是可以由我來定的。然後我定了一半,你也定了一半,當我定的這個價你也認同的時候,你就會願意付這個錢。後來大概385個人贊助,大概120幾萬。就是回來為他們做分享,所以叫做「奇點講座」。

胡湘雲:你怎麼做的?

葛如鈞:我辦一個講座。我賣這個knowledge sharing的票。我去奇點100萬,我跟你講喔,它很厲害喔,然後我這麼痛苦喔,我要100萬才能去喔,你贊助我1,000塊,你就可以聽到我幫你吸收完的東西,這樣多划算哪!從價值衡量這些東西,聽起來很合邏輯啊,你只要花1,000塊,你就可以得到一模一樣的東西,而且你不用花3個月,你還省了時間!所以我那時候就覺得,好,也許只有這一路可以通。本來還不太有信心,還想要找設計師來設計什麼紀念票券。後來也非常痛苦地把那個講座給辦了。


《下期待續》


【關於葛如鈞】

葛如鈞,人稱寶博士,為第一個進入奇點大學的臺灣人。他擁有電腦科學博士學位,並有一顆藝術家的心,同時也是個擁有設計眼光的創業家。他曾創立專門開發App 的創新公司Linkwish。公司透過行動與社交App,企圖讓現實世界的人能更頻繁的連結。Linkwish也獲得臺灣第二大速食品牌的長期合約。在創立Linkwish 之前,葛如鈞曾擔任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系所的兼任助理教授,並以藝術、工程與設計的跨領域專業來引導學生成長。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7年6月號308期:
單元:專欄:胡湘雲專欄--任何人事物都能為我們帶來靈光閃現-胡湘雲╳葛如鈞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