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3-16

行銷溝通本質不變 媒體代理商玩轉數位行銷更靈活

GroupM群邑集團台灣區執行長林安平。

文/林佳賢 攝/陳睿珮

  數位模糊了太多界線、導致了各種跨界,從代理商到媒體,從訊息接受者到訊息傳播者。Group M群邑媒體集團台灣區執行長林安平,純4A傳統廣告代理商出身、第一代原生廣告數位人轉而帶領數位、data相關團隊,到去年5月接任媒體集團CEO,置身數位世代,在變與不變之間該如何拿捏?


初衷不變 為客戶解決行銷問題

  對於4A廣告代理商出身的林安平而言,從前媒體就是廣告公司不同部門的同事,所以在媒體代理商工作並不算太陌生。他認為無論是媒體代理或廣告代理,在做的其實是同一件事,只是在不同場域用不同的方式,為客戶解決行銷問題,而明顯的差異則在於技術性質。現在的媒體環境日新月異,在媒體端能有數位、data方面更多創新,像進行媒體投放時,曝光同時就可以取得行為數據,回頭看傳統溝通時代,難以即時得知消費者的喜好。林安平說,過去做廣告時大家常會感嘆,insight很重要、但全憑經驗法則容易影響準確度。只有真正的行為無法造假,透過數位技術跟數據分析,代理商可以跟客戶一起掌握消費者,得以更準確地行銷。


媒代身份地位轉變 角色要自己爭取

  在去(2016)年的《數位亞洲大會(DigiAsia)》中,數位導致的「去中間化」成為熱議主題,媒體代理商的價值會不會因此而削弱?林安平認為,客戶習慣將廣告跟媒體分開,以至於很多訊息不同步,有些積極的客戶會集合媒體代理商與廣告代理商開會,但往往浪費時間,3小時的會議中與媒體有關的可能只有10分鐘。導致大家摸索學習出一個適合的處理方式,讓媒體代理商往後退,鮮少參與前端策略,這是歷史造成的現象。因此,在數位新興媒體造成大環境改變之時,媒體代理商也要開始爭取自己的角色,在數位環境當中,希望對客戶的媒體預算做更好的建議、花費得更有效益。當消費者一開始改變,客戶會期待媒體代理商能快速抓住消費者的喜好。總的來看,媒體代理商的角色沒變,競爭跟威脅也一直都在,只是現在競爭的方式開始改變。過去靠經驗推測,現在有數據,有憑有據。數位累積出事實,得以讓代理商在跟客戶討論策略或創意之際有所依憑。

  由於客戶在操作時並不會只投放單一媒體,身為專業媒體代理商,為了追趕數位趨勢所做的訓練跟投資也從來沒少過,「這就關乎到客戶要不要在自己公司建置一個數位媒體團隊。」,而綜合媒體代理商的強項就是懂媒體會溝通、用專業提供建議是不變的利基,在變動的環境當中,能協助客戶把生意做得更好就是專業服務力的展現。因為客戶的目的不是成為「媒體專家」,而是要生意做成功。

  「數位要做好多好多小事,結果未必會是好的。」做了十多年數位,身為第一代迎接數位的廣告人,更了解做行銷的糾結,因為面對的群眾不同了,再用以前的方式效果會更差。也許幾年後,電視的角色也會像報紙,成為輔助的媒體。未來等數位原生世代長大後,數位根本就是提都不需提的理所當然,像現在許多20歲的大學生,就是不看電視,而是透過行動智慧裝置來閱聽。但這樣的世代10年後就是主力消費者。


以嚴苛的自律標準 確保客戶安全

  對於這大半年來全球數度爆出的數位行銷風波,整個WPP集團,採取更嚴苛的自律標準,內部連價差都不做,GroupM在台灣有程序化購買平台,確保客戶不會遭到欺騙。

  站在廣告客戶的角度來看,投資量小的時候自然不用擔心曝光率真假,就是因為達到一定的規模,且當在網路上的曝光是以幾百萬次來起跳計算時,真曝光還是假曝光就得斤斤計較了,林安平直言建立整個市場機制有兩大要件,第一、媒體必須要能分享資料,以供市場公正第三方監測驗證。二、客戶要願意為此付費,但是這點就很難。林安平認為,這是產業的事情,需要台灣的客戶跟媒體都願意,GroupM現在努力與台北市媒體服務代理商協會(MAA)一起推動公正的第三方監測認證機制,希望能促進產業健全。當行銷預算中數位比例拉高了,效益自然會被更嚴格檢視。

  數位行銷的確難,例如,現在一個網路使用者的二次創作,或是自己拍的影片,在網路上的效果都可能比廣告片好,但這並不代表廣告公司沒有存在的價值,因為那是「把特例當常態。但專業的代理商就是要能夠創造出持續的常態,這是專業跟素人的差別。」

  所以在看待數位對傳播產業所造成的種種改變及衝擊,林安平一點也不悲觀,工作被機器取代是必然,林安平的態度是「我不會去背電話號碼,這讓機器做,但是機器不會決定要打給誰!」數位操之在我,這就是專業的態度。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2017年1+2月號304期:
單元:報導:行銷溝通本質不變 媒代玩轉數位行銷更靈活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