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02-22

積極面對作假疑雲下的數位媒體

文/林呈綠

  媒體是行銷傳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是傳統媒體由於根深蒂固,從來沒有人否定它的主流地位,即便是行動數位載具現世,訊息得以無時無地及於個人,致使數位媒體逐漸強勢之後。但,2016年大翻轉了。根據美國IAB(The Interactive Advertising Bureau美國互動廣告協會)的行銷報告指出,各大入口網站與社群平台的數位廣告投放金額在2016年達到巔峰;而臺北市數位行銷經營協會(DMA)也在去年9月公布,2016年上半年的數位廣告量已經超越電視廣告量,成為廣告投資量最大的媒體。


  只是沒料到,如日中天的數位媒體不但牽扯到所謂的新聞「作假」,更陷入廣告不透明的疑雲,值得台灣行銷傳播者去關切與對應!


數位媒體新聞作假 可能危及民主選舉運作?

  話說川普自承他非常擅長社群媒體操作,靠著這種「良好的溝通方式」幫助將理念傳達出去,也在遭受各種傳聞攻擊時,得以做為澄清或反擊的管道。所以川普認為社群媒體的力量大過砸錢買廣告,他的勝利就是最好的證明。

  就因為川普操作社群媒體有如「自媒體」,自然會跟他無法掌控的主流媒體不對盤,加上後者大多數選前都預測希拉蕊會勝出,更擴大了彼此的嫌隙,以至於川普都已就職一個月,他還要在白宮記者會上張口大罵,更在Twitter上加碼痛批:「造假媒體(沈淪的@nytimes, @NBCNews, @ABC, @CBS, @CNN)不是我的敵人,是美國人民的敵人。」

  希拉蕊最終在普選票上贏300萬票,卻因失掉選舉人票而落選,預測失準的傳統媒體更成為川普眼中的「造假媒體」。但美國大選甫結束,Google與Facebook為減輕反彈聲浪,就頻頻宣布要終止「假新聞」的舉措,顯示數位媒體的問題才剛開始。就因為FB的演算法會為了迎合使用者喜好,而產生不分內容真假,不斷推送相關內容給觀眾的現象;許多人質疑,乃因FB放任這些謬誤且常為惡意的消息亂竄,可能導致選民倒向川普。這些假消息如教宗方濟各挺川普,或非裔明星丹佐華盛頓投票給川普等都被廣泛流傳,但後來都證實為假,卻再也無法澄清。

  根據BuzzFeed報導,過去一年在東歐馬其頓威勒斯鎮上有超過140個活躍的美國政治網站,他們經常在Facebook上發布嚇人標題,配上虛假內容,以產生流量。究明原因,竟是有愈多人點擊,網站的廣告收入就愈多!

  另有學者研究Twitter結果,發現兩位候選人的2,000萬條推文顯示,280萬用戶中約15%、40萬個疑似為軟體「機器人」,而機器人用戶支持川普的數量遠多於希拉蕊,「足以解釋此次大選負面言論何以較過往遽增」;另外,380萬條「機器人」推文「系統性的爆量,構成候選人在某地有基本盤支持群眾的假象。」再者,Twitter的「趨勢」(trending)統計,可能因此成為兩位候選人的網路戰場,譬如候選人據此宣稱其辯論獲勝。學者表示,「社群媒體確實對民主辯論產生負面效應,使得公眾意見反被社群媒體(的假象)改變,甚至危及選舉的正當公平性。」

  Facebook執行長佐克柏堅稱,Facebook是科技公司而非出版商,不需要為假新聞的流通負責;更在大選後說,假新聞幫助川普勝選是「瘋狂的想法」;Facebook上超過99%的內容都是「真實的」。但另一方面,他卻不得不積極且快速地提出打擊假新聞的對策,多少佐證了作假新聞的嚴重性。


數位廣告不透明 引發廣告客戶反彈

  除了新聞作假,數位媒體演算法與其衍生的問題,或對機器人的種種疑慮等,也都逐漸在數位廣告的實際效果監測上引發廣告客戶的反彈。

  基本上,2016年已不乏各式各樣質疑數位媒體廣告的聲音,只要搜尋一下,就可找到一堆。但2017年年初P&G品牌長Marc Pritchard在IAB年會上的嗆聲,則大大引起業界的側目,畢竟大廣告客戶講的話還是比較有用。他說,2017年起P&G將會重新檢視手邊的廣告媒代合約,並希望一年後可看到「透明,乾淨與有效能的媒體供應鏈」。因為「把廣告投放到消費者眼前,中間卻得經過不透明的媒體管道;評量標準不但缺乏值得信賴的機制,還充滿各種潛規則與機器人、數據手腳等欺瞞手段。」

  除了檢視廣告合約,P&G最重要的就是要求程式化廣告媒代必須做到下面兩點:一、採取MRC(Media Rating Council媒體評估委員會)的廣告可見度標準,也即是影音廣告(In-stream貼片式)必須有50%比例呈現眼前,而且連續播放兩秒以上等。二、導入「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數據」,而不再採信廣告媒代或媒體商自行提供的單方面結案報告。

  MRC乃是從事媒體認證和監管,並對測量評鑑流程進行審計的非營利組織;它側重於將衡量標準撰寫成文,並依據該標準評估和審核第三方行銷數據公司品質及服務的有效性。而與之有密切合作關係的IAB則是由數位媒體和技術公司合組而成,它致力於技術標準和最佳實踐的制定,以及互動廣告技術和開發趨勢的研究,兩者俱為美國量測數位媒體的重要組織。
我們不難看出,P&G所提出的條件只是符合MRC的標準,所以要求並不過分。做不到水準的反倒是被要求提供服務的數位媒體。(請上網參看MRC跟各大媒體/廣告技術公司的各種KPI認證清單,就可看出一些端倪。)(http://mediaratingcouncil.org/Accredited%20Services.htm )。
例如在Google的清單上,我們可以看見它的Mobile impressions (行動曝光)與viewability(廣告有沒有在螢幕上出現)目前因為不合規而被暫停審核。另外,清單上何以未見Facebook?理由很簡單,因為Facebook完全沒有MRC的合格認證!2016年9月29日Advertising Age有一篇「ANA Calls for Facebook Metrics to Be Audited and Accredited.」的相關報導(ANA, Association of National Advertisers美國廣告主協會)。其中一段更可證明廣告客戶要求透明的欲求:「ANA認為『錯誤確實發生』,同時也認為Facebook尚未達到行銷者需要和要求的透明測量水準。」
(http://adage.com/article/cmo-strategy/ana-calls-facebook-metrics-audited-accredited/306096/)


台灣數位媒體現狀

  面對來自品牌的壓力,Facebook與Google等業者也都承諾改善,且會針對廣告客戶的需求進行修正。美國如此,台灣的數位媒體環境又如何?

  根據comScore的監測,2016年12月份台灣網域主依桌上型電腦與筆電造訪人數排名,Google Sites平均每位使用者花費494.5分鐘,而Facebook則停留334.7分鐘。就實際觀察,智慧型手機出現後的行動上網比例顯然是直線上升,曾有報導指出台灣用戶每天花超過3小時在手機上。媒代業者則透露,因為Facebook與Google並未參與comScore的監測,所以沒有行動載具的數據;因而Facebook之前曾經委託TNS調查台灣的使用時間是105分鐘/天(包含行動載具數字)。

  使用者端的真實數字雖然未明確,但台灣人每天確實花費很長時間在使用數位媒體,而廣告客戶投放於數位的廣告量已超越電視媒體,這都是事實,然而數位媒體所提供的回應又有多少?只能很遺憾地說,連一年有多少廣告收入都不透明,讓人只能從像是今年春節期間Knowing所寫的熱傳文章〈臉書一年賺100億台幣廣告!誰讓媒體成了「黑夜產業」?〉、〈遠比Uber爭議來得更嚴重,台灣社會不願面對的臉書真相!〉中得到一個概略參考數字。

  一項新技術或新媒體的引進,其新規則與標準首要時間的適應。但在運作與瞭解更多之後,或因更新技術,或因環境改變,更因廣告客戶要求,營運業者當然就要去做順應與調整,才能讓運作規則與衡量標準與時俱進。以電視廣告的監看為例,從業者委託以電話調查開機率,以及廣告公司以自家人力分配廣告監看開始,到專業的留置收視調查與監看,再到人為按鍵配合收視記錄器的演進,讓電視收視率從只有開機率到個人收視率,從20、30%到至今滿滿皆是1%上下,都昭示著這個產業的發展軌跡。

  數位媒體也應作如是觀,因為上網從桌上型電腦起步,數位廣告也從少量、如平面媒體般的版位出發,廣告計算標準自然會從曝光、點擊開始。然而在筆電、平板電腦,以至於現在已成主流的行動通信裝置出現後,閱聽者都已經變成是碎片式的閱讀習慣;數位廣告也已進展到有五花八門的版面與影音,甚至是廣告投放有如融入茫茫大海中的時候,被質疑的演算法與廣告計算標準還能維持一樣的不透明?一樣的只提供自家的監測數字?如果說,電視收視率因為是大眾傳媒時代所發展的量測工具,到如今數位電視頻道已經數以百計,恐怕好比奈米時代還用米達尺測量一樣的不合時宜?!那麼,資訊通訊發展日新月異的數位媒體又要怎麼說?!

  坦白說,數位媒體有能力賺到大錢,那是它們的本事,大家必須尊重。姑且不論大賺其錢的背後,竟有因為廣告以信用卡海外授權付款,而導致政府收不到稅金;或是廣告透過聯播網投放,卻有太多出現在非法網站上而不自知的怪象;最基本的是廣告投放之後只能拿到數位媒體自己的陽春結案報表,而非「具公信力的第三方數據」,顯現這些國際性數位媒體雖以專業資訊自豪,但卻以「資訊不對等」來對待台灣的行銷傳播者。相對於對岸在2016年8月就成立如同MRC的中國媒體評估委員會(China Media Assessment Council, CMAC),並且立即訪問MRC與IAB,積極建構自己的量測機制,凸顯了台灣業者對於數位資訊透明的漠視與不作為。

  面對作假疑雲下的數位媒體,倒不是要去議論台灣的資訊政策太過自由,以至於門戶大開;或是沒有足夠的企圖心去發展自己的App,導致只能下載與使用別人的,最後錢被賺光光。而是要像我們的廣告前輩們,在面對社會亟求一個服務更專業、作業更嚴謹、收費更透明的廣告代理業時,大家都能拋棄成見,坐下來成立4A一樣。此時,數位媒體業者應該釋出善意,且出面主動領導,並團結全體行銷傳播界一起思考,如何積極推動組成台灣的MRC,以進一步制定一個公平、公開、透明的數位廣告監測標準,具體改善資訊不對等的現狀,讓數位廣告有一個更健康的未來。否則,光是害怕數位媒體會打壓而飲氣吞聲,或避之唯恐不及,到頭來我們一定難逃隨波逐流,更淪為只能繼續被殖民的悲劇?!


MRC各大媒體/廣告技術公司的各種KPI認證清單
Accredited Internet Services
It is important to note that the digital properties listed below have different sets of measures accredited and each accredited metric is specified so that you can easily distinguish accredited from non-accredited data.  To see the list of accredited properties arranged by metric type please click here.
 AppNexus
·          AppNexus Viewability Platform (Display Ad Viewable Impressions) 
comScore (創市際)
·          comScore Direct (Census Page Requests, Unique Cookies, and Filtered Unique Cookies)
·          Media Metrix
·          Validated Campaign Essentials (vCE): Accreditation applies to vCE-Validation and vCE Audience 2.0 modules (Desktop Only), including Display and Video Ad Viewability metrics (including Mobile Web and Mobile In-Application), Ad Verification functions (alerting and blocking), GRPs, demographics (Age, Gender and Behavior-Based Ethnicity only), and validated GRP and Unique Visitor metrics based on filtered viewable impressions
·          Sophisticated Invalid Traffic Detection and Filtration within vCE and Media Metrix (Desktop & Mobile Web) 
Google (Google DFP, Google DCM, Google聯播網/關鍵字)
·        DFP Display*, Video, and Rich Media Ad Impression Serving including Mobile Web
* Accreditation for Mobile Web component currently suspended
·          Google Active View Viewable Display Ad Impressions* Reported Through DFP
* Accreditation for viewability related statistics (measured rate, viewable rate, impression distribution) currently suspended
·          Display Ad Impressions and Google Active View Viewable Video Ad Impressions including Mobile Web and Mobile in Application Reported Through DCM
·          Google AdWords (Clicks) (Google聯播網/關鍵字,只有通過Click)
Microsoft (Bing關鍵字)
·          Bing [formerly AdCenter Platform] (Clicks) 
Nielsen (尼爾森數位廣告收視率DAR)
·          Digital Ad Ratings (DAR): Served Impression-based Desktop Display and Video Ad GRPs (at discrete age/sex breaks age 13+), Unique Users, and Unique Cookies 
Sizmek (Sizmek晰視媒網路廣告第三方監測)
·          Display, Digital Video, and Rich Media Ad Serving plus Clicks (Desktop, Mobile Web, and Mobile In-App)
·          Unique Impressions and Average Frequency Audience Measurement Statistics
·          Viewable Display and Video Ad Impressions 


本文將刊載於《廣告雜誌》2017年305期


--
歡迎分享文章連結,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廣告Adm粉絲專頁: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