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10-12

創意可以改變社會! 一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

導演吳念真在〈感謝先生篇〉感謝曾經傳遞知識價值的條春伯。(圖/雪芃廣告提供)

文、攝/陳亭妘

  9月中,104希望基金會「Be A Giver」計畫影片〈感謝先生篇〉,導演吳念真回顧著在年幼時,曾有一位無私教導他的條春伯,令許多觀者懷想過去,感謝曾經幫助他們的人。10月3日,第二波影片〈不怎麼樣的25歲,誰沒有過?〉上線後,在社群媒體上也引起了迴響、討論並轉載分享這股幫助的力量。《廣告雜誌》專訪協助計畫推動的幕後團隊雪芃廣告,分享「Be A Giver」campaign計畫推動與價值傳遞。


翻轉成見的起心動念

  Be A Giver計畫源自於104人力銀行董事長楊基寬的起心動念。檢視報紙歷史資料,不僅於現在,過去的年輕人也總被老闆批評抗壓性不高、能力不好等負面語句。雪芃廣告副創意總監官麗櫻提到,每個世代皆存在社會謾罵,我們是否能解決這種西西弗斯式的輪替,翻轉成見?報紙中所描述的不正是上一代的年輕人嗎?那麼上一代的年輕人能不能幫助這一代的年輕人?楊基寬的良善立意,與雪芃團隊共同開啟了這場以幫助為名的社會運動,邀請各世代、各行業共同加入。

雪芃廣告副創意總監官麗櫻。


不同世代的Giver與Taker

  雪芃團隊從各世代挑選出Giver(幫助者)與Taker(受惠者)的動人故事,包括已故藝術家李國修、已故音樂創作人張雨生與流行音樂天后張惠妹…等。團隊從故事中尋找可能性,也思考著故事是否能打動每個世代的人?第一支上線影片〈感謝先生篇〉,記錄資源匱乏的50年代,吳念真獲得貴人條春伯的教導與鼓勵。雪芃廣告群創意總監林智豪解釋,生命中出現了各式各樣的Giver,他們像貴人、伯樂,這份美好的價值一直存在著,藉由影片重新喚起美好的能量。



  影片自9月19日上線後,在社群平台上累積許多討論聲量,吸引許多名人、粉絲專頁分享,包括國際影星舒淇、流行音樂天后蔡依林也自主分享。兩週時間累積觀看數突破466萬、分享數與按讚數皆超過8萬次。團隊也將創意結合家外廣告、平面廣告,吸引更多人關注。

團隊將「Be A Giver」創意結合家外媒體。(圖/雪芃廣告提供)


勇敢的參與者

  第二支影片〈不怎麼樣的25歲,誰沒有過?〉,延續舊世代的Giver精神,不過,在溝通內容安排上更為艱難。影片中找來7位來自不同專業領域的中高階主管,以實境訪談方式,詢問他們對於幾份匿名履歷看法。林智豪說明,團隊時時檢視內容是否有失分寸,就像在天平兩端,得不斷思考著是否會冒犯資深世代?年輕世代會接受到這些訊息嗎?因為任何的失誤都可能會造成世代嫌隙越來越深。回想拍攝過程,官麗櫻說,當時在幕後觀看的團隊人員屏息以待、戰戰兢兢,因為實境拍攝並無法預料7位主管的答案,也擔心著當他們得知履歷主人真實身分,是否仍能接受這次計畫。



  影片上線後,真實地呈現了面試主管反應,林智豪說,團隊特別感謝參與計畫的所有人員,因為他們在鏡頭面前真實呈現、表露「偏見」後,卻仍願意選擇支持計畫進行。除此之外,片中提及國際導演李安與烘焙師傅吳寶春,在團隊主動聯繫,以及透過導演李崗溝通後,也願意支持計畫。林智豪以2007年「Lead India(領導印度)」campaign為例,「Lead India」當時透過媒體力量與電影明星影響力,號召人民以實際行動、反思來改變印度現狀。他以「勇敢」形容參與Be A Giver計畫的每一個人,「這份勇敢如果沒有成立,今天我們根本不可能在台灣聞到這個新的味道。」


主動投入實踐的力量

  第二波影片上線後,短短5天內,累積觀看次數突破588萬,按讚數突破11萬,值得一提的是分享數多於按讚數量,高達13萬,甚至有媒體夥伴提供自主觸及率數字,創下90%的驚人紀錄。林智豪提到,計畫實行後,104希望基金會湧入了許多想要主動加入的訊息,也有更多名人、民間企業紛紛響應,詢問能為計畫做些什麼?林智豪以幸運形容,因為104希望基金會與雪芃團隊攜手面對了艱難的議題,而有許多人不僅呼應,甚至願意主動投入。在Be A Giver官方網站與App中,架起了Giver與Taker交流橋樑,有許多Giver計畫正在實踐。官麗櫻說,團隊也感受到創意不只為企業做生意,而是與品牌一起為社會解決問題,相信創意可以讓世界變得更好。

雪芃廣告「Be A Giver」計畫執行團隊。


無法被量化的希望

  團隊相信這份感動持續醞釀著,林智豪堅定地說,有許多人在看完影片後,分享給周遭的朋友,並感恩過去幫助他們的人。這份純粹的反應,對於未來社會的影響無法計量,也許面試官會花多一些時間了解應徵者、企業提供更多實習機會給予年輕人。官麗櫻形容,Giver給予的不一定是實質機會,有時候是給予建言,也激發Taker創造無限可能,而這份Giver與Taker的灌溉,就像是把愛傳遞出去,像等比級數般擴散開來。幫助Taker的Giver,其實也正在幫助下一位Giver。


--
歡迎分享文章,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臉書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