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03-01

從「Netflix」探討新媒體影音內容平台對台灣影視產業的影響

左起酷瞧執行長蔡嘉駿、凱絡媒體董事總經理朱詣璋、東森電視營銷長林燕玲、MAA理事長暨宏盟媒體集團執行長黃燕玲、4A理事長暨麥肯廣告董事總經理紀緻謙。

整理/陳亭妘 攝/陳映婷


  美國影視內容服務平台Netflix於今年1月7日登台,並宣佈用戶第一個月免費試用。Netflix提供訂閱戶豐富多元的內容、自製優質內容,對於全球影視產業產生衝擊!滾石文化主辦《雲講堂》,邀請5位廣告代理商、媒體代理商、影視內容提供者、電視台業者一同以「Netflix衝擊!」為主題,討論Netflix及相關影音內容服務平台對台灣影視產業帶來的影響。

時間:1月19日(二)14:00
主持人:4A理事長暨麥肯廣告董事總經理紀緻謙
與談人:MAA理事長暨宏盟媒體集團執行長黃燕玲、東森電視營銷長林燕玲、凱絡媒體董事總經理朱詣璋、酷瞧執行長蔡嘉駿


紀緻謙:
最近Netflix非常火紅,消息一發佈就在台灣市場擴散。且它推出第一個月免費,相信有很多消費者抱持著好奇心態在上線後嘗試,但最重要的關鍵是在後續。今天講座也要討論Netflix進入市場後,對電視、影音產業、網路、廣告、媒體等公司有何連帶影響?而它們的後續發展會如何?我們邀請4位專家,從媒體代理商、電視台、線上影音等角度,分享它們看到的現象與觀點,以及後續對台灣市場的可能性影響。

蔡嘉駿:酷瞧在2015年成立,而現在有許多新媒體公司,包括愛奇藝也來台,但台灣的內容產業已大幅落後,酷瞧希望透過新媒體的力量,提供更好的內容。對於Netflix的影響,衝擊短暫來說還不大,但要做好因應之策。

朱詣璋:傳播環境的新兵到來,無論是否造成影響,在觀察整體傳播環境的角度,我們必須去了解狀況。我會以消費者角度來分享我的看法。

林燕玲:2015年5月以前我待在廣告代理商,現在才到電視台。與其說Netflix會帶來什麼衝擊,我更聚焦在「多平台」上。Netflix在全球有6,700萬用戶,但它市場最大在美國。我更想了解新平台改變消費者什麼收視行為,無論是廣告端、消費者端、平台、電視台等。

黃燕玲:我的觀點著重在媒體公司如何提供給客戶溝通解決方案,並觀察整體市場變化。Netflix目前主要提供西洋影音內容,並且不收廣告。以有線電視的收視群來看,西洋電影收視群大概占整體的20%,看起來不少但其實它的收視年齡層頗為分散。Netflix相對則是集中在20-35歲。我申請後覺得它的介面很友善,但內容還是普通,受台灣觀眾歡迎的《紙牌屋》也還不在選單內。如果你的平台要厲害,必須具備好的通路跟好的內容。若單純從廣告投遞的角度來看,品牌與代理商也會不斷觀察各平台的表現而調整投放比重。目前看來清楚定位在西洋影音的Netflix並非造成有線電視收視變革的主因,此外它目前所提供的也並不是大多數台灣觀眾偏好的內容。而有線電視會不會因此爆出剪線潮?我想至少目前還不至於。

紀緻謙:Netflix目前在日本等亞洲市場,目標是走向當地自製節目。但細分電視台提供的內容,綜藝、新聞、體育這部分是暫時不會。但像Netflix這樣的業者進入市場,哪些業者最緊張?(台下學員:MOD,因為服務接近卻沒有自製內容)像MOD這樣的業者,可能得到的影響是什麼?

朱詣璋:從消費者角度來看,目前Netflix、MOD等都有不同定價,但我相信價格並非絕對因素,愛看電影、影集的人還是以內容為主,Netflix是第一個進來,卻不會是最後一個。我的看法是對有線電視電影台影響較大,無論國片或洋片。但從收視率資料來看,29歲以下的觀眾在有線電視電影台收視規模小,洋片台2014年平均收視0.43,甚至有9.8%衰退量,而30-49歲平均收視為0.74,衰退更達10.3%;50歲以上的平均收視則為0.86。Netflix登台後要繼續觀察這群人的移轉狀況,才能決定其對有線電視影響程度;近兩年電視全頻道的年度平均收視僅微幅衰退,而電影頻道4-5%的衰退相對較為凸顯,電影頻道收視衰退對Netflix來說,可能也是新的機會。

資料來源:Nielsen Arianna,由朱詣璋提供。

紀緻謙我有些朋友還是會因為喜愛的內容而付費,如果找到本身定位,還是會有很多可能性。但對電視台的影響與市場改變會是什麼?

林燕玲:東森在有線電視裡頻道數最多,涵蓋各年齡層的收視族群。任何改變都會影響,但其實每個平台的收視情況不一樣。有品牌的內容和純粹的內容,有時在這些影音平台難以區分,每一個平台的收視情況也不同。為什麼製作商會找電視台播映節目?因為內容投資高,像LINE TV把內容賣給電視台,也讓好內容被更多人看見,成為代表作,像Netflix的《紙牌屋》,每個人都想看。而東森也有平台,我可以看對手的收視群有誰,我們買片下重本!所以我們並非電視和Online電視的競爭,而是平台對平台,我們能選擇購買什麼影片與對手內容競爭。許多人談台灣內容不進步,但其實就像你花費100元卻渴望看到20個頻道,這樣你會看到什麼內容?一個市場也就這麼大而已。電視台不會被消滅,但要思考如何加強內容。自製節目是必要的,與製作方一起合作就會擁有更多的資源提供好內容,也會擁有授權營收。過去像《致第三者》播映,我們將首播權給無線台,自己隔周播映;但我們發現當晚有人將內容直接傳到YouTube上,所有人可以在網路上觀看內容。所以《必娶女人》播映時,我們在無線台首播後就賣給愛奇藝,上周收視率破3,再次證明消費者喜歡好的內容,不會影響收視率。

蔡嘉駿:任何一個新媒體誕生都會造成舊媒體衝擊,但舊媒體要尋找存續下去的方式。其實內容的箝制力還是大於技術端,技術與內容都能花錢購買,但IP(Intellectual Property,知識產權)在別人手上。分析新媒體現況,愛奇藝在2015年營收破100億人民幣,還是賠錢;2015年優酷土豆(合一集團)以40億美金被阿里巴巴集團收購,但它們連續8年虧損;YouTube也是賠錢。但這些新媒體視頻網站背後都有一家網路巨擘支撐,而這些巨人的角度是想:如何取得用戶與流量?這是另一個佈局。比方馬雲為什麼會花1億5,000萬美金去買虧損8年的優酷土豆?如果你站在另一角度想,他買到的是擁有5億用戶的平台,就會覺得便宜,他背後佈局的是電子支付、電子商務市場,對內容的行銷產生更大的助益,可觸及更多用戶,就像YouTube的背後是Google,而Google有Google Wallet。對網路巨擘來說,他想要的是網路串聯生態圈。對於Netflix來台,我發現大家更在乎的是其他事情。其實內容仍是關鍵,因為美劇在台灣並非主流內容,大家在看的是鄉土劇,或是韓國綜藝節目,這些對台灣觀眾更具吸引力。而對其他網站來台,台灣的內容業者要加緊合作,目前中國開了兩種類型作品,一種是現象級,目的是推出後造成社會現象,例如《瑯琊榜》,以高質量作品來提供給付費會員,也為愛奇藝提升許多會員數。另一種則像《花千骨》,在中國視頻網站總點擊數超過200億次,它靠大IP的概念來賺錢,對於大IP,我自己的解讀是分3層:底層一次觸及許多用戶且不收費;第二層相對市場觸及低一點,但人均貢獻高,像電影一樣,有一群人消費;第三層是像手機遊戲,眾多玩家中有一群願意付費,那又是另一筆進帳。

林燕玲:像Netflix全球性的平台,畢竟母公司在美國,自製節目仍以美國為主,但在本土化時有沒有足夠的時間和金錢做準備?Netflix在美國醞釀已久,匆促上線仍有很大的注目。但如果今年在台灣發展良好,也許會有越來越多訂戶,更可能納入屬於台灣或大中華區的內容,但我認為現在仍未到這一步。這場多平台的革命,其實消費者並不在乎在哪個載具上看到,而是在意看到什麼。

紀緻謙:從兩位提出內容相關的看法,看來短期之內Netflix還不會造成巨大影響。換個角度,那消費者、行銷業者、品牌是否能得到一些新機會?

朱詣璋:我相信Netflix有它的意義,而它區分不同裝置有不同價格,但如果以台灣團購共乘概念來看,似乎不單純。對於跨螢幕收視習慣來看,到底有多少人同時在兩個裝置觀看Netflix?

紀緻謙:補充一下,《紐約時報》收費方式也是如此,不同裝置版本有不同價格,而且的確有越來越多消費者接受在不同地方使用不同裝置收視,不過在西方較少有這種團購行為。

黃燕玲:這當中有一個類似傳銷的消費者洞察,將自用後喜歡的、熟悉的產品分享給朋友使用,有機會導致對方後續的購買行為,成功地將分享者、使用者轉變成消費者。我同意內容為王,觀眾跟隨好的內容走,但目前提供相同內容的平台太多,使用者行為因此更加難以掌握、收視一樣瓜分,這都不是單一Netflix的因素,其中仍值得密切觀察。

林燕玲:為什麼授權會分手機、電腦好幾層?因為跟隨消費者行為,消費者追的是節目本身。平台這麼多,我感興趣的是改變行為後的分散狀況,如果這有答案,我們今天談的一切都會有明確解答。

朱詣璋:既然開放多頻道,對消費者來說,最重要的是他最習慣哪個頻道。影音環境越來越成熟,大家必須重視Mobile這塊,站在媒體代理商立場,了解消費者、傳播環境,思考有什麼裝置可以和消費者溝通的作法。內容與裝置可以如何搭配,這也是另一個複雜的角度。

紀緻謙:從客戶角度,有沒有能讓品牌行銷在新媒體上找到一些突破機會的方法?還是有更多的限制?

黃燕玲:觀眾跟隨內容在平台之間遊走,我認為趨勢與因應策略本來就會因此不斷變化與調整,而媒體專業的觀點,提供傳播解決方案其實就是在變動的傳播環境下,持續思考如何掌握觀眾行為。如何花更多精神,而精準地找到消費者?如果消費者願意花一點錢收看不需要插入廣告的內容,那廣告客戶該如何與消費者溝通?這是很大的題目,提到內容,媒體、廣告、公關公司要思考如何相互合作,讓整體解決方案更完整,相對而言,區分開來,恐怕不容易產出最好的結果。

紀緻謙:而這也代表廣告越來越難做,新媒體加速多元性轉變,消費者行為快速改變。回到廣告公司角度,品牌如何操作?從IP角度,麥肯曾為墨爾本地鐵公司成功規劃「Dumb Ways to Die」Campaign,而它能變成MV、遊戲、歌曲,整個idea由客戶擁有,客戶再賣給其他壽險公司做廣告,衍生更多東西。如果是IMC,我們如何再多元環境做整合?而網路有很多表現形式,現在的客戶可能要求經營社群,一個月大概有20則訊息,一張圖文,客戶跟你像平面稿來回討論,但一個月只付費8萬元,這樣的效益跟計費都不會長久。回到內容,無論是影片、平面或活動,與其說Netflix帶給市場影響,不如說是讓我們重新檢視內容與多平台主導消費者使用行為,而這也是我們最早談的「4P」,你的內容是什麼、便利性是什麼、消費者喜好與使用行為是什麼。

林燕玲:呼籲台灣觀眾,不要認為所有的網路廣告都是低成本,品牌內容可能是網路廣告將來較大的出路,製作屬於你的品牌並吸引消費者的內容。大家會有更多的資源,品牌內容也會更多了。

紀緻謙:市場上的確有些成功的品牌內容投資遠超過電視,客戶願意花更多的錢做不同的東西。網路世界茫茫大海,但東西好壞差別明顯且殘忍,好的東西也會因口碑而傳播,也有越來越多客戶理解品牌內容是品牌自己經營的,但媒體的多元性也讓客戶勇於嘗試新的傳播方式與投資。

廣告雜誌創辦人段鍾沂:傳播工具的改變、傳播者接受訊息的方法、傳播的內容相互影響,我們假設Netflix是一個娛樂,當它產生改變時會帶來什麼影響,這件事也是我認為值得被討論,並觀察有什麼發展。

台下學員透過發問,了解各影音內容對影視產業及平台的影響。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03月號294期:
單元:報導:Netflix衝擊!


--
歡迎轉貼文章,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臉書粉絲團: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