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02-02

專訪「我是馬克」,解密馬克的「靠腰」經濟學




文/素樸勛 圖/美學經濟有限公司


  身為上班族的你,一定對「I’m Mark(我是馬克)」不陌生。「我是馬克」是美學經濟有限公司所創造和經營的品牌,原創者─馬克,自部落格時代就開始致力於圖文創作,隨著媒介形式的變遷,不斷的調整創作內容,從一個人發想、畫畫、上稿、辦活動,到今日已經是擁有團隊在經營「I’m Mark(我是馬克)」這個品牌,現在不只可以在捷運站看到它代言的廣告,也可以在便利商店看到它的產品。美學經濟團隊認為,媒介變化越激烈,我們就越要改變。而「我是馬克」是怎樣不被科技的潮流給淹沒,成為上班族心靈救贖的不二品牌呢?




成也網路 敗也網路

  科技不停地在演變,從早期的MSN大頭貼捧紅了彎彎、洋蔥頭這些人,後來進入了部落格時代,藉由部落格來表現的圖文創作,承載量是比較高的,當時也還是人們比較願意去部落格看東西的年代,後來有了噗浪等新媒體,又到了臉書竄紅時期。面對這樣的轉變,馬克坦言,臉書的侷限性更多了,必須要應付龐大創作量,有很多創作者因為沒辦法跨越平台的屬性,被新科技媒體限制住,因此,說故事的方式要改變,內容要精簡,在題材方面必須想辦法博得好感,並不斷地更新,才能獲取別人的眼界。

  成也網路,敗也網路。美學經濟團隊提到,雖然網路的快速改變帶來壓力,但找資料也更為便利。例如,以前是到圖書館找資料,如今上網就能看到世界偉大的作品,快速地學習之後,作為調整自己作品的依據。「我是馬克」是台灣少數團隊化經營的品牌之一,現在臉書的發文節奏是每天,甚至一天好幾篇貼文,為的就是迎合觀眾喜新厭舊的胃口,這對一個單打獨鬥的創作者來說是不容易的,除了不斷學習隨著科技進步之外,以制度化、品牌化的團隊經營模式,才是真正「我是馬克」能持續成長的最大原因。



變化與適應的過程

  「我是馬克」這個品牌的年紀只有6歲,卻已經見證不少平台的興衰。其中最大的改變,就是變成網路作者。從前「作者」這個身份是隱藏在出版商、編輯後面的,但現在網路作者可以透過社群優先面對讀者,這對他來說也是好處之一,因為可以從流量、互動、留言等等去了解觀眾的習慣,不斷地調整。另一方面,馬克跟大家一樣,同時也是讀者,他說:「我的習慣,也是大家的習慣。」並舉例以前大家都在使用ICQ、MSN,後來有了智慧型手機後,使用WhatsApp及Line,這之間的過渡,其實就是往人多的地方走,因為你的朋友在哪裡,你就會在哪裡,創作也是一樣。

  「苦中作樂、自愚娛人、黑色幽默」這12個字幾乎就是「我是馬克」這個品牌的寫照,在眾多形式及工具的改變之下,這是不會變的道理,不一樣的單格漫畫、連環漫畫,或是唱一首歌來說故事,這都是表達方式的不同。而在美學經濟的團隊裡,很多同事都有新的想法,抓住「IN」道理的主軸就好,馬克更說:「最重要也是要讓大家抒發與紓壓,不是看完之後更氣、更不舒服。」







從一人創作到團隊分工 

  2008年時,「我是馬克」還只是一人創作,一直到2009年,團隊開始慢慢建立起來,從接案的模式開始,品牌漸漸確立。早期一個人的時候,馬克非常清楚知道在創作之餘,還要忙其他的東西是不可能的,於是他找了李心童(Rebecca),也就是他現在的經紀人,處理了所有創作以外的東西,不同專業的分工,讓想東西、畫畫、回留言、上稿都是馬克本人的光景,有了很大的轉變。

  在創作上,馬克也特別提到他的使用工具,早期是透過桌電使用Adobe Illustrator和Photoshop來創作,但隨著科技的演進,行動裝置與平板也成為他隨身攜帶的創作利器,他就現場示範了利用平板的Adobe Photoshop Sketch建立圖檔,同一種工具在不同載具上運用,也讓他在工作上更無縫接軌,就像是直接把工具帶著走,縮減了不少創作時間,也可以隨時汲取靈感。他還透露一個秘密,就是漫畫「馬克」的正面、背面、側面,其實他只畫過一次,他真正花功夫是收尾的10%或是5%。現在的工具創新,讓原本難以複製修改的手繪更容易延伸,但也因為新工具的便利,在系統化之後,可以讓說故事的人協助創作,讓開發商品的人一起想,也讓整個團隊運作得更為順暢。




用行銷角度切入 跟粉絲博感情

  美學經濟團隊在經營文創品牌上有獨特的觀點,雖然文化創作內容是亮點,但是人才培養和財務控管才是品牌可以永續經營的幕後功臣。但是目前網路上的使用、閱讀習慣都是免費的,這該怎麼辦呢?創立部落格之初,馬克做了一些市場研究,發現「上班族」這個族群中,沒有人替他們說話,他希望有個像「呆伯特」(Dilbert)一樣的漫畫人物,替大家講話。面對網路更新很快的潮流,也要有快速的執行方式,所以他想出了模組化的主角。也用行銷的角度切入做了功課,分析當時當紅的部落客犯了什麼錯誤,或是做了什麼對的事情,並在跟網友的互動當中,知道觀眾在想什麼,如此便造就了「我是馬克」的品牌精神。

  「互動、互動、互動」在部落格時代重視的是互動,不過現在,「神祕的距離感」已經不再吃香。馬克認為必須要跟大家互動、交心,大家才會有所迴響。譬如說,當時無名小站剛被Yahoo奇摩收購時,他還因為太認真回應粉絲留言,被當作機器人禁止發言。不只是博感情,在「你重視我」的脈絡之下犯了錯,觀眾就會比較願意包容,更重要的是,能夠獲得最棒的東西是:「你會知道什麼人在看你。」



給新秀建議 有「梗」最重要

  在四處演講的過程中,馬克常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那就是「你在什麼時候創作?」關於什麼時候創作,他給的答案是「醒著時候都在創作」。這個答案有點殘酷,卻也非常寫實。他的創作靈感源自於生活,所以隨時隨地都要記下,在早期他是使用筆記本,現在大量的依賴行動裝置,他手機裡很多錄音檔,都是他在騎車、走路的過程中記錄的,科技化的便利,也讓他記下之後,馬上可以回到電腦上整理,甚至是比較快速的創作,利用手機完成並上稿,這是創作者必須要養成的習慣。

  除此之外,技法方面也很重要,雖然當時他在廣告公司花費苦心所學的技法,至今已被軟體的一個按鈕取代。現在很多軟體都很強大,所以最重要的其實是有沒有「梗」。他也特別想要對新秀創作者提點:「比起技法的鑽研,增加個人想法更為重要,因為軟體可以協助你。」他笑稱科技的進步讓他喘不過氣來,但是「我是馬克」確實仍是上班族療癒的第一把交椅。這樣的「靠腰」經濟學,看似簡單,學問卻很深。而願意不斷變形,不斷學習新的軟體、社群工具,並在團隊合作的完美分工下,以策略、行銷的概念累積一個品牌的厚度,則是不容易的品牌秘密之一。



相關連結:「我是馬克」粉絲專頁


本文同步刊載於《廣告雜誌》12月號281期:
單元:創意火花:解密「靠腰」經濟學 駕馭科技變遷

--
歡迎轉貼文章,並請註明出處-
Adm廣告雜誌|Digital x Creative:
http://adaround.blogspot.tw/
更多數位創意消息,歡迎加入臉書粉絲圖:
https://www.facebook.com/adm23915168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